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 乱扫二维码有什么危害

2018-07-27 17:35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你知道乱扫二维码有什么危害?现在的诈骗手段越来越多,腾牛小编温馨提示各位,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上当受骗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下面,我们为您带来近期骗子们的新手段,希望大家能够谨慎!

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 乱扫二维码有什么危害

在路上,总是接二连三碰到扫二维码免费领礼物的福利。爱凑热闹的你,此时此刻千万不要轻易扫描这些二维码。当你扫描的那一刻,你的个人信息或将全部泄露,银行卡里的现金也不安全!那么,乱扫二维码究竟有什么危害呢?相信通过本文的事件介绍,你将会有所了解。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 乱扫二维码有什么危害

二维码里或藏有木马

骗子发布加带毒链接变成有毒的二维码。不法分子将带有病毒程序的网址链接生成二维码,用户用手机扫描就会得到该链接,进一步点击操作,就会在联网状态下使手机中毒,可能泄露手机里存储的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或被强制安装吸费软件乱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由于二维码发布没有任何限制,二维码生成器又随时可从网上获得,因此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发布虚假信息进行欺诈。

简单地说,这些人只需三步就能发布有毒二维码:

一、通过百度搜索到一款“二维码生成器”;

二、找到一个病毒软件的下载地址,复制该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立即生成了一个二维码图片;

三、把这个生成的二维码图片,发到微博或网络论坛。

正因为如此,市民在用二维码进行扫描前,应先判断二维码发布来源是否权威可信。一般来说,正规的报纸、杂志,以及知名商场的海报上提供的二维码是安全的,但在网站上发布的不知来源的二维码需引起警惕。应选用加入监测功能的扫码工具,扫到可疑网址时,会有安全提醒;如果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安装好以后,最好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 乱扫二维码有什么危害

火车票二维码藏有个人信息

别乱“扫码”很多市民都会认可,但要说到别丢二维码,很多市民就不理解了,我不扫二维码,扔掉还不行吗?没错,有些二维码,你还真不能随便“扔”。

目前,我国火车、高铁等车票都实行实名制购票,而车票票面右下角有个正方形的黑色方块,上面的图案看似杂乱无章,这就是隐藏着购票人完整的身份证号、开车时间等信息的“二维码”,个人信息极易通过它被泄露。不法分子通过智能手机上的读取软件,读取车票上的二维码,就能易如反掌地获取购票人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并利用上面的信息对旅客进行电信诈骗、骗办信用卡、手机卡甚至勒索等犯罪活动。

对于乘坐过的各类车票,市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要乱扔乱放,而是应该小心处理。办案民警介绍,车票上的“二维码”为QR二维码表层应用,普通解码软件可直接解码,简单的污损、翻折、磨损,无法消除二维码中的信息,甚至只有半张二维码,依然能从中读取信息。因此从技术手段来说,没有更好的方法防止二维码被破解。乘客若要保护隐私,就不要乱扔实名制动车票,废弃车票一定要妥善处理,将含有个人信息的二维码烧掉,或粉碎撕毁后投入不同垃圾桶,防止别有用心者用作他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 乱扫二维码有什么危害

扫二维码新诈骗手段

“二维码”暗藏木马 网购族得当心

二维码“扫一扫”,优惠便利跟着来,但二维码有时也成为骗子们的“新花招”。

2月9日,市民曾某报警称,其通过手机淘宝购物,后店主发送个二维码过来,要求扫描。曾某按照对方的提示刷了6次二维码,总共支付了1672元人民币后才发现上当受骗。

警方介绍,这是“有毒”的二维码,诈骗分子在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再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个“有毒”的二维码。

利用这些二维码,诈骗分子会将手机木马病毒植入被害人手机并自动提取相关信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手机号、卡号、密码等私人信息可能已经传到他人手中。

官服号码发来短信 让安装APP换积分

3月23日,57岁的退休教师方某收到一条工商银行“95588”号码发来的短信,称“网银电子密码器积分可兑换1026元。”

4月1日中午,方某来到银行试图兑换该笔金额。他边看手机边要转账的举动,引起辖区碧山派出所“红袖标”队员王声启的注意。王声启询问后,怀疑方某碰到虚假信息诈骗,便上报派出所。值班民警断定该条短信系虚假信息诈骗短信,阻止方某继续转账。

警方介绍,这明显是一起冒充银行兑换积分或冒充10086兑换积分类的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设备假扮官服号码,群发诈骗短信,称可以兑换积分,其实短信中内置一个钓鱼网址。

用户按照短信要求登录钓鱼网址输入个人信息后,会被要求安装一个手机APP。这个APP里也带有木马病毒,用户手机内所有的短信均会被拦截到诈骗分子设置的短信接收手机号码上。然后诈骗分子通过电商和支付平台发起购物申请时,快捷支付向用户手机号发送的短信验证码,会被手机木马病毒读取并发送,通过短信验证码,诈骗分子可完成银行卡盗刷,使用户财产遭受损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 乱扫二维码有什么危害

QQ木马专盯财务人群 骗走149万

3月26日,思明辖区一公司财会人员阮某的QQ接到一个冒用老板QQ发送的信息,称公司要马上支付一笔款项,后阮某通过电脑以转账方式分别将86.5万元人民币和62.5万元人民币汇入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共被诈骗149万人民币。

原来,诈骗人员通过QQ搜索财务人员群等,加入后向目标人发送木马链接,只要目标人点击打开,再次点击登录,嫌疑人从后台就可看到QQ账号和密码,从而窃取目标对象的QQ信息,然后冒充老板、朋友等对其同事、亲友等进行诈骗。

木马病毒植入淘宝支付链接

犯罪分子先冒充客户,将显示未支付成功的订单号(事先已制作好)发给淘宝商家;再冒充淘宝客服,以升级支付权限为由,将花钱买来的新型木马病毒发给淘宝商家安装;商家一旦听信安装,病毒就会植入支付链接页面,造成支付成功的假象,骗子继而蒙骗淘宝商家并套现。

投放抢红包软件引诱用户下载

昨日,警方介绍,很多骗子会制作一些抢红包软件投放在网络上,引诱用户下载,或是通过二维码,将木马不知不觉中植入用户手机中。这些木马软件通过盗取用户信息,截取用户短信获取验证码等方式,悄悄转移用户财产。

警方表示,手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自动下载木马软件的,但是许多市民轻信网络上的抢红包软件,自己点击下载,把木马“请”到自己的手机里,还有些市民随意扫描假红包网页提供的二维码,轻易让木马软件突破了防线。当抢红包时要求下载软件或是扫描二维码,市民们就要多留一份心,不要轻易上当。

发送含有木马病毒链接的短信

犯罪嫌疑人利用非法手段,获取他人的手机号码,并发送含有木马病毒程序链接的欺骗短信,受害人点击后手机就中了木马病毒。该新型木马病毒能拦截手机短信,并转发至另一个指定手机号码上。犯罪嫌疑人利用受害人的手机号码等信息,非法获取其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并通过被拦截的手机短信,利用网络支付漏洞,使用受害人的银行卡,通过网上支付为他人支付电费、充值游戏点卡等消费返现,非法获利。

如何预防二维码诈骗

1、如果你忍受不了不扫码的诱惑,那么需要采用拥有安全防护的手机,在日常系统中,不要放入支付宝等一系列支付app,放在安全系统中就可以,这样既能保证自己手机的安全性,也能保证现在你扫码不会被病毒入侵。

2、扫二维码需要到官方或知名应用商店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避免打开陌生和奇怪的网址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

3、千万不能见“码”就扫,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正规知名的网站,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

4、安装知名安全软件,里面含有安全扫码功能,扫码前只要发现有恶意病毒二维码,即可马上发出警报。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