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红城湖出现大量死鱼 为什么红城湖频现死鱼事件

2018-07-26 22:28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鱼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动物,近年来有很多的地方都在报道鱼大量死亡,目前海口红城湖出现大量死鱼,而且已打捞35吨左右死鱼,为什么红城湖频现死鱼事件呢?

海口红城湖出现大量死鱼 为什么红城湖频现死鱼事件

对于死鱼我们大家都非常的了解,现在死鱼越来越多,海口红城湖已打捞35吨左右死鱼,鱼大量死亡或与红城湖水盐度变化有关,其实有很多的原因都会导致鱼死亡,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海口红城湖出现大量死鱼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海口红城湖出现大量死鱼 为什么红城湖频现死鱼事件

5月4日上午7时左右,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出现大量死鱼,截至16时许,已打捞35吨左右死鱼。据到场专家推测,鱼大量死亡或与红城湖水盐度变化有关。

记者在现场看到,红城湖浮着大量死鱼,这些死鱼多约半个巴掌大,湖面及周边没有明显异味,相关部门人员正在现场打捞死鱼。不少市民说,红城湖里面没有这种鱼,应该是从别处游过来的。

当天上午7点多开始,40名环卫工人就开始在红城湖打捞死鱼,另外还有10名环卫工人在周围劝阻市民不要捡捞这些死鱼。打捞的死鱼将进行无害化处理,不会流向市场。

官方实地查看水面鱼群浮漂面积,要求琼山区水务、区环保部门进行调查了解,尽快摸清鱼群来源和死亡漂浮原因,并组织人员立即进行打捞,防止不明鱼群流入销售市场。

为何红城湖频现死鱼事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海口红城湖出现大量死鱼 为什么红城湖频现死鱼事件

从2006年开始,关于红城湖出现大面积死鱼的新闻见诸报端。此后几乎年年发生死鱼事件。2013年死亡60万斤的“死鱼事件”发生后,海口市供排水监测站对红城湖水质进行检测发现,红城湖湖水当时含盐量达到11.8‰。按常理,养殖淡水鱼的湖水含盐量在3‰左右为宜,超过5‰就会有较大影响。而11.8‰的含盐量,对于海水鱼来说过低,对于淡水鱼而言则过高。对此,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淡水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程儒仿分析说,“春夏是鱼类的繁殖生长期,南渡江内因此出现较多的海水鱼。此外,潮汐的变化也影响着红城湖的湖水。涨潮期间,水泵抽入南渡江的水,水中的含盐量则会高一些,也有可能抽入海水鱼。前段时间死去的罗非鱼,有可能正是由于抽入了海水导致湖水含盐量过高所致。而这次死亡的青鳞鱼,很可能死于较低的含盐量。”程儒仿认为,要解除“引源补水”所带来的问题,应当从取水源头入手。

“河口路水泵站的取水口直径达到1.6米,存在抽入鱼群的可能,应当在泵口设置栅栏或隔离带,限制鱼群进入。”此外,程儒仿还建议,根据潮汐变化规律,测定水中含盐量。“在涨潮时测定取水口附近含盐量,如果含盐量较高,则不适宜引入红城湖。”

鱼死亡的原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海口红城湖出现大量死鱼 为什么红城湖频现死鱼事件

缺氧

总所周知,几乎所有的鱼类是通过鳃部的鳃丝,获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然而,水对于氧气的溶解度是有限的,标准状态下,一升纯水只能溶解约9mg的氧气。而在自然界中,由于水体扰动、溶质的存在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数值最高可达约15mg/L,但即使是这样,水中的氧气也相比空气稀薄的多。这就意味着水中溶解的氧气量(即溶氧量,DO),是鱼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当水体中出现过多的氮、磷等元素时,水体就会富营养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水中的藻类及好氧性微生物极大繁殖,使得水体覆盖了厚厚的藻类层。

通常,水中的藻类是能够增加溶氧量的。然而,当藻类在水中密度过高时,在夜间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依然要进行呼吸作用,由此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造成水体昼夜溶氧量的剧烈波动,因此在容易在夜间造成鱼窒息。同时,死亡的藻体也使得大量好氧性细菌的活动加剧,进一步降低氧气含量,造成鱼类大批窒息死亡。

渗透环境改变

如果说缺氧和富营养化是鱼群的“常规死法”,那么渗透环境改变就是一种“另类死法”。这种死法通常和特殊的水文环境联系在一起。

所有生物体都需要维持体内水盐的平衡,鱼类也不例外,然而海水和淡水,却有着十分巨大的盐度差异——海水超过30‰的盐度,远大于生物体液的浓度。因此在海水中,鱼类(这里指硬骨鱼)要用尽一切办法确保体内的水不会因为渗透作用而过多失去,而淡水中的鱼则要设法排出过多的进入身体内的水。这就决定了海水鱼和淡水鱼生理结构,尤其是泌尿系统结构的差异。因此,每一种鱼,都有其适应的盐度范围。如果短时期内盐度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超出了其所能适应的范围,那么就会由于体内水盐平衡被打破而死亡。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