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处方,有时会发现某中药名后加了“炭”字,如大蓟炭、大黄炭等。炒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将药物炒(或煅)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有焦苦味为度。
中药炒炭后,改变了药性,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可制红,所以“血见黑必止”,如茜草炭、蒲黄炭等;二是缓和峻药药性,减弱补药腻胃,有利于中焦,如大黄炭、干姜炭、青皮炭、首乌炭等;三是增强药物的温热之性,而减其寒凉,如金银花炭、黄芩炭等;四是增强药物的收敛之性,使止血、止泻痢、涩精、缩尿、止咳、敛疮等作用加强,如乌梅炭、地榆炭、石榴皮炭等。
当然,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