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

  • 牵牛子的历史考证

    历史考证 《雷公炮炙论》云:“草金铃,牵牛子是也,凡使其药,秋末即有实,冬收之。”陶隐居云:“作藤生,花状如扁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梂子核。”《新修本草》云:“此花似旋葍,花作碧色,又不黄,不似扁豆。”《本草图经》云:“牵牛子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二月种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绕篱墙,高者或二三丈,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白粉藤考证

    考证 《晶珠本草》中记载,勒哲治风热合并症。《味气铁鬘》中说:“勒哲性凉,化性温,治龙病时疫有特效。”《药物大全》中说:“勒哲味甘、苦、涩、辛”。《宝库》中说:“勒哲味甘、苦、辛,功效治风热,除时疫热,效缓,能调和和合紊乱,治衰老病、风湿病。”《甘露之池》中说::“勒哲味甘、苦、涩、辛,化味甘、酸,性润、凉、温,治龙、赤巴合并症、培根病、风湿病、风热病。”《甘...[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爵床的考证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唐本草》:爵床,似香荣,叶长而大,或如茬且细。生平泽熟田近道旁。[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青果的考证

    考证 出自《日华子本草》;①《岭表录异》:“青果树,有野生者,子繁树竣。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油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青果糖。用泥船损,干后坚于胶漆,著水益干耳。②《开宝本草》:“青果,其树似木梭子树而高,端直,其形似生诃子无棱瓣。生岭南,八月、九月采。又有—种名波斯青果,色类亦相似,其形...[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礞石考证

    考证 出自《嘉祐本草》 ①《纲目》:“礞石,江北诸山往往有之,以盱山出者为佳。有青白二种,以青者为佳。坚细而青黑,打开中有白星点,煅后则星黄如麸金,其无星点者不入药用。”[详细]

    2016-11-05 08:57 分类:饮食常识

  • 昆布考证

    昆布考证 出自《吴普本草》 《本草纲目》:按《吴普本草》纶布一名昆布,则《尔雅》所谓纶似纶,东海有之者,即昆布也。纶音关,青丝绶也,讹而为昆耳。陶弘景以纶为青苔、紫菜辈,谓组为昆布。陈藏器又谓纶、组是二种藻,不同如此。昆布生登、莱者,搓如绳索之状,出闽、浙者,大叶似菜。盖海中诸菜,性味相近,主疗一致,虽稍有不同,亦无大异也。[详细]

    2016-11-05 08:57 分类:饮食常识

  • 胡黄连的品种考证

    品种考证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四川省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详细]

    2016-11-05 08:57 分类:饮食常识

  • 天花粉的文献考证

    文献考证 出自《雷公炮制论》。 1.《唐本草》:今用栝楼根作粉,如作葛粉法,洁白美好。[详细]

    2016-11-05 08:57 分类:饮食常识

  • 鹅不食草的考证

    考证 出自《食性本草》。 ⒈《品汇精要》:食胡荽,春生苗叶,茎圆而中空,折之有白汁。节间生叶,青绿色。其花细白,至夏作丛而开,子叶与胡荽无异。此草鹅皆不食,故名鹅不食草。[详细]

    2016-11-05 08:57 分类:饮食常识

  • 升麻的来源考证

    来源考证 【摘录】 《中国药典》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⒈《别录》: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干。[详细]

    2016-11-05 08:57 分类:饮食常识

  • 桑寄生的历史考证

    历史考证 桑寄生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桑上寄生”,列入上品。《名医别录》云:“一名茑,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新修本草》载:“此多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晚茎粗短。江南人相承用为续断,殊不相关。且寄生实九月始熟而黄。”《蜀本草》云:“按诸树多有寄生...[详细]

    2016-11-05 08:57 分类:饮食常识

  • 瓦楞子的历史考证

    历史考证 《别录》载有魁蛤,一名魁陆,云:“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取无时。”《本草拾遗》又载有“蚶”,曰:“出海中,亮如瓦屋。”《纲目》将魁蛤与蚶合为一条,并引郭璞《尔雅》注:“魁陆即今之蚶也,状如小蛤而圆厚。”又引《临海异物志》:“蚶之大者径四寸,背上沟文似瓦屋之垄,肉味极佳。今浙东以近海田种之,谓之蚶田。”上述形态特征与今蚶科动物一致。[详细]

    2016-11-05 08:57 分类:饮食常识

相关热评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