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螵蛸

  • 海螵蛸(中药)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乌贼鱼骨。李时珍称乌贼鱼骨又名海螵蛸。[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的营养知识

    营养知识 知识介绍 海螵蛸为乌则科动物无针乌贼、金乌贼、针乌贼等多种乌贼的内壳。[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的出处

    出处 《本草纲目》 1.《雷公炮炙论》:凡使(乌贼鱼骨),勿用沙鱼骨,缘真相似,只是上文横,不入药中用。[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的名家论述

    名家论述 1、《纲目》:乌鲗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讨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的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以乌贼骨为主,配合其他药物内服,对溃疡病及其引起的出血、穿孔,均有较好疗效。一乌贼骨粉85%,浙贝母粉15%,混合。每服2~5克,每日3次饭前服。或于上述散剂中再加入大黄10%,以纠正乌贼骨易引起便秘的副作用。亦可用乌贼骨30克炒黄,配伍半夏3克研末混合。用法同上。用于溃疡病有制酸、止血、止痛等作用。一般服药后3~5日即开始生效,食欲转佳,吞酸...[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的性状

    性状 性状鉴别 (1)无针乌贼,内壳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cm,宽2.5-3.5cm,厚1.2-1.5cm。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两侧略显微红色,隐约见细小疣点状突起,形成近平行半环状纹理;腹面白色,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角质缘半透明,尾部较宽平,无骨针。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选方

    选方 ①治胃痛,吐酸:一海螵蛸五钱,贝母、甘草各二钱,瓦楞子三钱。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二海螵蛸一两(研末),阿胶三钱。共炒,再研末。每次服一钱,每日三次。(《山东中草药手册》)[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的炮制

    炮制 炮制方法 1、海螵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刷洗干净,晒干,砸成小块。[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80~85%,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并含少量氯化钠、磷酸钙、镁盐等。[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药材

    药材 ①无针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厘米,宽约2.5~3.5厘米,中部厚约1.2~1.5厘米,腹面白色,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中央最厚处,占全长的1/2或1/2强。背面磁白色而略带暗红色,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中央有1条明显的隆起,表面有一层硬脆皮膜,角质缘呈半透明状。末端无骨针。[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1.栖息于海底,每年春、夏季之际,从越冬的深处向岛屿附近浅水处洄游。产卵适温为16-19℃,卵多产在海藻丛中,有黑色胶膜包被,葡萄状,长径6-7mm,以月余孵出的稚仔,背斑明显,活动性强。肉食性,以甲壳类及小鱼为食。[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 海螵蛸的动物形态

    动物形态 1.无针乌贼,软体中等大,背腹扁,胴部卵圆形,一般长约157mm,约为宽的2倍。头部长约29mm,眼大,眼后有椭圆形的嗅觉陷,头部中央有口,口吸周围有腕4对和触腕1对。各腕长度相近,顺序为4>1>3>2,内侧有吸盘4行,吸盘大小相似,吸盘腔壁上的角质环外缘具尖锥形小齿;惟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特点是基部约占全腕1/3处的吸盘特小,中部和顶部吸盘正常。触腕长度一...[详细]

    2016-11-05 08:56 分类:饮食常识

相关热评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