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 益肾养肝多吃咸
8月23日是处暑节气,之后日夜温差将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池晓玲教授指出,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也可多吃新鲜果蔬,以及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详细]
2016-11-05 08:42 分类:养生保健
处暑节气习俗大全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详细]
处暑时节老人防止“老毛病”再复发
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此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明暑天临近结束。[详细]
处暑养生:多睡一会 多吃清热食物 不必过早添衣
坚持午睡好习惯,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这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暑气的结束。这个节气最明显的变化是早晚温差大。清远地区近段时间频受台风影响,由于地处外围,以致气温忽然急剧升高,一段闷热后又一阵骤雨,这种天气对体弱多病的人来说,老毛病很容易复发。[详细]
处暑养生吃鸭子 鸭肉大餐推荐
处暑,是暑热逐渐减少,天气渐渐凉爽的意思。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提出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及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和汤、粥等,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详细]
处暑时节的饮食起居
处暑时节的饮食起居 处暑时节,早晚气温有些转凉,秋燥也越来越明显,此时的饮食起居也应有所变化和调整:[详细]
处暑养生要过六道关
第一关:养阳关 首先是暑天容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例如,出汗过多、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人就容易伤津脱液;免疫机能一旦下降,感冒、肠胃疾病往往乘虚而入;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脏功能容易混乱。简而言之,夏天人的阳气从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详细]
处暑时节四种常见病的饮食调治
处暑时节,天干气燥,易产生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在此节气中,我们为大家提供如下几种常见病的自我保健方法:[详细]
处暑时节五形人的养生方法
中医的传统理论以五行理念将人的体质分成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人。各种体质的人对季节的耐受性不同,因此调养前应找准自己属于哪种体质。绝对典型的五行人比较少,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原理,大多数人可能兼具两个临近的五行体质特点。处暑时节五形人的养生要点如下:[详细]
处暑养生佳品:冬瓜
处暑正处于“秋老虎”时期,夏秋相交之时,尤其是南方,天气仍非常炎热,下雨也只能缓解一时的燥热。此时,冬瓜不失为一味佳品。[详细]
处暑时节最适宜养生运动——慢跑
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变化,体内的阴阳、气血亦应随之产生“收”的改变。秋季是由“盛长”转向“闭藏”的收敛过程,故此时要特别注意动与静的科学安排。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肌体的抵抗力,慢跑节奏和缓,而且运动量适中,因此就成了处暑时节理想的运动项目。[详细]
处暑补钾首推泥鳅豆腐煲
老话说“处暑寒来”,意思是说处暑一过,夏天的暑气就逐渐消退了。但真正意义上的秋凉还没到,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详细]
饮食养生
季节养生
人群养生
心理健康
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
养生保健
养生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