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养生保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养生保健效果,养生保健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时间方面。那么什么时候养生效果最好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专家介绍,喝牛奶的最佳时间是餐前30分钟。因为研究发现,吃同样的一餐,如果在餐前30分钟先喝牛奶,然后再吃饭,能最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反应。而且,在餐前30分钟喝牛奶,还能降低进餐时的自主能量摄入,帮助预防肥胖。
水果中的糖可直接被小肠吸收,而我们正餐时所吃的主食、肉类等混合性食物中含淀粉、蛋白质较多,在胃内需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被消化。如果餐后马上吃水果,消化慢的混合性食物会阻塞消化快的水果,即所有食物在胃内搅在一起,易出现胃胀、泛酸等不适症状。
所以,至少要在正餐后半小时吃水果,或者在两餐之间,如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吃更好。
早上刷牙只能清新口气,事实上吃完饭半个小时之后再刷牙最好,特别是晚饭30分钟后刷牙更好,这对预防龋齿有重要作用。口腔护士表示,因为这时口腔的细菌开始分解食物残渣,其产生的酸性物质易腐蚀、溶解牙釉质,使牙齿受到损害。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但是从消化功能而言,饭后胃正处于充盈状态,必须保证胃肠道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以便进行初步的食物消化。若饭后马上外出行走,会延缓消化液的分泌,阻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饭后45分钟至60分钟走一走,热量消耗大,有利于减肥。如果在饭后两小时后再散步,效果会更好。
选择上午9-10点,下午4-5点晒太阳最佳。此时正值紫外线中的a光束占上风,可使人体产生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钙、磷吸收,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痨和防止骨质疏松的能力,并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
午睡时间大约在13时左右最佳。这个时候人的警觉处于自然下降期,身体会得到很好的休息。饭后先别急着睡,最好饭后活动10-20来分钟再午睡。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钟最恰当。这个时长的休息,不仅可以解除疲劳,还刚好可以提高敏锐度和记忆力。
很多人选择晨练,专家称,在清晨的时候,体内交感神经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多数人的血压和心率都相对较高。如果在清早进行运动,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所以,我们不推荐老人在清晨运动,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最佳的运动时间为16:00~18:00。此时,心律与血压都较平稳,最适宜锻炼。
晚上9点泡脚最护肾。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如果泡完脚后,再适当做几分钟足底按摩,对身体的血液循环更好,脏腑器官也更能得到进一步调节。
1.早餐后半小时打通长寿经
吃完早饭,可以按摩一下膝盖,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吴大真说,从中医理论上讲,早晨7~9点主胃经,胃经在中医经络里被称作“长寿经”,经过膝关节。饭后20分钟左右,用手反复摩擦膝关节,可以使胃经通畅。
早饭后半小时切忌运动,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如果运动强度较大,还会引起腹痛或胃肠道疾病,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有危险。
2.午饭后半小时闭目养肝血
午饭后可闭目静坐10分钟至半小时,能使血液更多地流向肝脏,养阴去燥、护肝消食效果非常好。
午后可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端坐,双目微闭,眼睑下沉,摒弃杂念;舌抵上颚,吞咽津液;调匀呼吸,然后进行深而缓慢的吐纳,气守丹田。还可用双手食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
中老年人吃完午饭不宜马上睡午觉,否则会加重心脑供血不足,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不适,严重者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3.晚饭后半小时喝水拍任脉
研究发现,人体小肠开始吸收是晚饭后的30分钟左右,晚饭后半小时喝些水,能够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这半个小时还可以拍打拍打任脉,也就是小腹以上正中间的部位,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分布在此,吃完饭从上到下轻轻拍打20分钟,可以帮助消化、强身健体。
晚饭后半小时,不要急于喝茶、泡脚和洗澡,茶水中大量的酸性物质可与食物中的铁、锌等结合,致使食物中的铁白白丢失,洗澡和泡脚会使肠胃的消化功能减弱,对身体不好。
1.泡脚:助眠养肾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不容易得到养分与血液。睡前用温热的水泡一泡脚,对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都有好处。泡脚的黄金时间点在9点左右,在此时泡脚,能让肾脏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睡前刷牙比早晨更重要,不仅可清除口腔积物,有利于保护牙齿,对安稳入睡也有帮助。最重要的是,睡前把牙刷干净,更能起到预防心脏病的功效。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刷牙时最好采用上下刷法,千万不要横着刷,否则会对牙齿造成伤害,导致掉牙。
经常做揉腹运动。
方法是:平卧、全身放松,以左手心按腹部,右手叠于左手背上,逆时针旋转64周,然后顺时针旋转64周,再自胸部向腹部,自上向下,推按64下。用力宜轻柔,将力透于皮肤之下,又不可用力太大。
揉腹不但可调理脾胃、防病,而且对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睡前用木梳,从前额处一直往下梳到后脑勺,大约梳个五分钟,能通达阳气,疏通气血,防止脱发和白发,还能降压,预防脑溢血、防老年痴呆等症。
“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睡前花几分钟时间按摩涌泉穴,不仅可治疗糖尿病、更年期障碍、多眠症、晕眩、高血压、焦躁、过敏性鼻炎、肾脏病等多种疾病,还可以排毒养肾。
冬季健脚即健身。人们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有条件的话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用心护“点”脚,冬季养生才能事半功倍。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人们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此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要注意保暖,多晒太阳,外出注意防寒,减少冷空气对身体的刺激。
冬季属阴,养生应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祛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其不能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这样“暖”是达到了,但是“暖”过头了,反而容易引发病症。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北方冬季一周洗澡一次是比较合适的。至于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有些人可能认为,冬天人的活动减少,而且一般来说也不会感到口渴,因此不太需要喝水,这种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冬天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仍然需要水分滋养,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应不少于2000-3000毫升。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会诱发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病症状加剧。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冬天寒冷,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感到压抑。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好方法就是活动,当然要因人而异,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跳舞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冬季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冬季天冷,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因为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要严重数十倍,人们应注意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也应开小气窗通风。
茶是人的最佳饮料之一,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绿茶还能防癌抗癌,对人体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长期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更应常饮茶。但是胃病患者或是贫血服药者不宜喝茶,尤其是浓茶。
营养专家提倡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常吃此类粥具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此外,还可常食可安神养心的桂圆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润肺生津的银耳粥等。
冬季养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进补。进补包括食补和药补两类,食补方法因人而异,一般阳气偏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狗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对于不宜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可选用枸杞子、红枣、核桃肉、木耳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切不可全家上下齐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