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烹饪美食作为祭品祭祀祖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中元节全国各地都有吃鸭的习俗。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
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
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
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
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
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相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觉得很浪费,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喜爱,便流传至民间。
另外,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
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做成畚箕形的食品,状如饺子。
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
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
中元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人们选择用特殊的食物来能消除负能量,吸走脏东西,远离霉运,吃了这些食物,度过元气满满的一天。
中元节,民间称作“鬼节”,又称“七月半”。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在佛教中,中元节又称“孟兰盆会”。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鬼魂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祭拜祖先,而祭祀最好的方式就是美食。
中元节也是祭祖节,祭祖不能用鸡做贡品的原因是鸡的爪子具有后刨的特征,人们认为爪子会刨出给祖宗送去的钱财物品,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宗那里,因此鸭子就成为祭祀物品。相传中元节这天,去世的祖先会回家探亲,但因为没有船无法渡过奈何桥,因此,活着的人要送鸭子过去,让鸭子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传统。还有一种说法,“鬼节”其实是一种灵魂祭拜,在这一天人们烧香祭祀祖先,祈求家人健康平安,趁此机会家人团聚。在广西农村种稻谷前,每户人家都会买十只鸭子回来养,鸭子可以吃掉田里掉落的谷子和小动物,从而降低成本。在种第二季稻谷的时候,农民们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就习惯在这天吃鸭子了。后来,中元节吃鸭被不同地方的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大体上就是驱魔辟邪之意。“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每年的四月初是养殖鸭子的好时节,而到了七八月份,正是鸭子长大成熟的时期,肉馅肥美。这时候用鸭子来祭拜祖先和驱赶孤魂野鬼便是最佳食物。也有人认为,由于季节的原因,这时候吃鸭子能祛除肝火、防秋燥。鸭肉适用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发低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佳。同时适宜营养不良,产后病后体虚、咽干口渴者食用。“鸡肉汤,鸭肉味”,夏季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不但味道好,而且最滋补。鸭肉与火腿、海参共炖,善补五脏之阴;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鸭同海带炖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
中元节吃鸭肉,在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里,包含着对祖先孝敬和对长辈的感恩。中元节既可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又能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的“双孝”节日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