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很敏感的部位,特别是耳中构造特别脆弱。我们平常掏耳朵最好用棉签,这样比较轻柔,不容易造成损伤。掏耳朵的频率也不宜频繁。
耳朵痒了,很多人会用棉棒、挖耳勺等掏一掏,日本大学医学部耳鼻喉科的专家们称,掏耳朵是个危险活儿,频繁掏、工具使用不对或力度掌握不好,极易损伤鼓膜。掏耳朵千万不可太频繁,每个月1次即可,最多不要超过两周1次,工具最好选用棉棒。掏耳朵虽舒服,但不要“贪多”哦~
可以用盐水清理耳朵。将盐水滴入耳道中,摇晃几下,然后冲洗乾淨。婴儿油、矿物油和专门的耳道清洁油,都可以用来清洗耳朵。
如果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过敏,最后先涂抹在手腕上,一个小时后没有过敏反应再使用。使用过氧化氢清洁耳朵也不错。这也是常用的耳道清洁液体。最好购买专门的滴耳器,使用这样的设备将液体滴入耳道中。如果担心自己操作会出现意外情况,还可以去找医生,他们那里总会有合适的工具。
专家强调:如果耳垢不是太多,还是不要挖耳朵了,不管是棉花棒还是其他工具,都会对耳朵造成伤害。
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