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出伏就是指三伏天结束了,秋天即将来临,天气变得没有之前那么炎热。那么出伏之后是不是就不会热了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2016年三伏天:具体时间(2016年初伏第1天开始: 2016年7月17日——2016年末伏第10天结束: 2016年8月25日)
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为初伏 10 天
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为中伏 20 天
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为末伏 10 天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2016年8月25日为出伏时间。
出了伏天;伏天结束。 元,竹蓑笠翁,逸句:“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养生必须从当下做起。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出伏就代表着秋天就快要来的意思,而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可是这也并不代表出伏后就一定不会热。
2016年的出伏时间应在8月25日,刚过了处暑节气。一般来讲,出伏就代表着出了伏天,炎热渐消;而处暑节气更代表着暑气告一段落,天气应会越来越凉爽。不过在南方一些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
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清嘉录》的作者顾铁卿:“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但“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为入冬抗寒作准备,秋天的胃口一般都比较好。可以适当吃一些炖煮的肉类或健康火锅来进行秋补,但切勿油腻,引起消化不良。素食主义者可以增加五谷杂粮的摄入,多方位进行营养改善,秋补正当时。
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早晚有寒气,防止受风。
睡觉时要保暖腰腹后背,凉席可撤下,避免受凉导致腹泻及关节僵硬。
切勿整晚长时间对着空调出风口睡,贪一时之凉,极易发生感冒、腹泻等着凉引起的不适。入睡前,可适当将空调设定温度提升1到2℃,风向调整到人体直吹不到的方向为佳。
总之,出伏后,盛夏已过,早晚需要防寒,老话还是有道理的。收获的季节,收获健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