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出生给小家庭带来了很多的欢声笑语,可是事与愿违如果发现小孩对声音感觉异常一定要引起注意,千万不可大意,下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的介绍。
家住广东农村的王先生和妻子都是健康人士,可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却患有先天性耳聋,由于传统观念,想生个健康宝宝。7年间,王先生和妻子又接连生下2个孩子,却依然未“逃”出耳聋的厄运,趁着带3个孩子来广州进行人工耳蜗的机会,王先生找到医生询问若生第四个是否还有可能患病?在了解情况后,医生反问:“有没有做致聋基因筛查?”王先生摇摇头,对此专家表示,依王先生家的情况,孩子多半是致聋基因突变引起,若盲目怀孕,下一胎患先天性耳聋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新生婴儿至3个月的婴儿可能会出现不同情况的听力下降或耳聋。在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如果他们经常突然地发出声音,大声喧哗或不能及时响应周围的声音、音乐或声音的迹象,很可能暗示着耳聋的迹象。如果他们对周围并非柔和的声音无动于衷或无法被周围嘈杂的声音唤醒。按照儿童健康中心医疗咨询团队的研究结果,宝宝们这时可能就患有听力损失了。
当我们的宝宝到了4??8个月年龄的时候,他应该开始移动他的眼睛,知道观察人和一些物体。他也可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突然用很大的声音进行喧哗,或者是周围发生巨大的声响后,宝宝完全没有反应,这都可以表明宝宝的听力受到了损伤。听力损失的迹象可能还包括缺乏对声音的感应能力,如尖叫噪声发生器,撞钟或摇拨浪鼓等等。此外,如果我们已经六个月的宝宝还不能够模仿任何声音,也没有开始咿呀学语,并对大人们突然变化的音调不做任何反应或者说在听到声音后他的反应比较迟钝。这时,请家长们迅速联系我们的儿科医生,以早日治理宝宝的病情。
在婴儿9至12个月的范围内,应该开始响应大人们叫他的名字,并能够跟着音乐叫唱,开始咿呀学语等等。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宝宝和耳聋宝宝在咿呀学语的时候有所不同,正常的宝宝在咿呀学语时能发出各种辅音(B,G,M,P等)。而可能患有耳聋的宝宝在这个年龄范围可能包括无法说出单个的词,如“麻麻”或“哒哒”,他们不能以不同的辅音进行发音,甚至无法理解简单单词的常见表现形式,如“再见”“无”或“来了”等。
一半以上由致聋基因突变引起
据最新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先天性耳聋发生率分别为2.19‰,意味着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2~3名聋儿,而其中一半以上的新生聋儿是由致聋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耳聋。中山大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陈锡辉教授表示,调查显示,我国人群携带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突变的比例约为12%,即每100人中有12人携带可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缺陷。
陈教授指出,对于有耳聋家族史的夫妇,无论本身是否是听力正常,都应做好孕前及孕早期的耳聋遗传检测,可通过胎儿细胞DNA分析进行,胎儿DNA可通过羊膜穿刺(通常在孕15~18周时进行)或绒毛膜取样(通常在孕10~12周进行)获得。
若家庭中致聋基因突变已被确定,可进行科学的干预和指导,不然这些家庭极有可能再次生育聋儿,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其他成员也存在生育聋儿的风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阶段40%以上的新生聋儿可以通过产前诊断得到预防,但无法进行治疗,而且生育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夫妇绝大部分听力正常,切勿掉以轻心。
后天性耳聋的“导火线”:分泌性中耳炎
除去先天性耳聋,还有大部分孩子出生时听力正常,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却突然出现了听力下降的情况。对此,中山大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熊观霞教授表示,学龄前儿童有90%以上得过一次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多数婴幼儿出现后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
“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腺样体肥大及扁桃体炎等常见的耳鼻喉疾病,这些部位存在一定的致病菌,加上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直和平,致病菌容易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小儿中耳炎。”熊观霞教授介绍,此外还有可能因为,小儿游泳时水中细菌等微生物通过咽鼓管进入耳朵;婴幼儿因为妈妈喂奶方式不正确,导致呛奶,奶水通过咽鼓管从而引发中耳炎。
孩子不会表达,耳朵疼不说,只会抓耳、哭闹,直至鼓膜穿孔,脓液外溢出外耳道才被发现,而此时已经出现听力的损伤,甚至累及内耳引起眩晕、耳鸣和严重的耳聋。熊观霞教授提醒,小儿感冒后最好检查一下耳朵,看是否有存在中耳的炎症。
1.严格执行婚姻法,绝对禁止近亲结婚。
2.两名先天遗传聋人之间不应结婚,如各种原因非结婚不可者,婚前一定绝育。
3.先天遗传聋人可与非遗传后天聋人或正常人结婚。
4.如果先天遗传聋人与非遗传后天聋人或正常人结婚,第一胎为先天聋儿,绝不能再生第二胎。
5.耳聋青年男女,通过耳聋遗传咨询,判定其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