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
针刺后的穴位有所谓“痛感”,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病人感觉过敏。不少疾病,感觉神经发生异常,即对痛感上升,即使轻微刺激,都反应较正常人敏感,有疼痛的感觉。这些病人针灸刺后,会略有明显的所谓“痛”的;
2、对与“痛”相关的感觉分辨不清。针刺不同穴位,会有酸、麻、胀、重、电流样等感觉,这叫“得气”,是针刺取效的标志。中医强调针刺必须得气,得气快者效好,得气慢者效差。但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分不清得气中的各种不同感觉,都是一个感觉,即“痛”。欧美人中有一半以上分清清针刺的酸、麻、胀、重、电流样感觉,都说是痛
3、针刺后遗感。针刺后不少穴位,特别是四肢穴位,在数天内仍有不同程度的酸胀、沉重等感觉,这是正常的,是针刺的后遗效果。 因此,不必紧张。可让病人继续接受针刺治疗。相反,还可病人,有这种后遗痛感的,比没有这种感觉的人,效果还要好些。
胀表示气到,说明有作用,微痛就不用管了,剧痛的话说明打到神经或骨了,应该纠正一下位置。
此属正常现象。多为针灸得气后的感觉。一般针灸后因人而异,往往1-3天内会有不同程度的酸、胀、麻等感觉,也是一种疗效的反应。还有一种情况,即原先疾病部位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另一原先处于次要矛盾的部位的症状显现了出来,此时再针对新的症状作相应针刺处理即可。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