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女性在哺乳期是不建议吃药的,以免影响乳汁的质量,从而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哺乳期吃药,药物成分会到达乳汁中,婴儿吃了带药物成分的乳汁会危害健康。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哺乳期吃药对宝宝有影响。
产妇服药后,药物进入人体,或在肝脏解毒,或由肾脏排出,一部分药物会到达乳汁中,婴儿如果吃母乳也会把药物吃下去。一般药物对婴儿产生的副作用较小,但有的药物进入乳汁的浓度高或有的婴儿对药物很敏感,药物会在婴儿体内蓄积,而新生儿的肝、肾功能不健全,就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乳汁和婴儿的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哺乳妇女用药时,要警惕乳汁中的某些药物对婴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我们不仅要考虑药物对乳母的毒副作用,更应注意其对乳儿的危害性,千万不能等闲视之。
一般认为,乳儿是否受到乳汁中药物的影响与乳母服药时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婴儿饮乳量、婴儿对药物的清除能力、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等有关。
新生儿吸饮从乳汁中排出的药物,有的对乳儿并无害处,有的虽然在乳汁中浓度很低也对婴儿有害。
哺乳期妇女应慎用的有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静脉注射)、四环素类、磺胺类等。由于抗生素和磺胺类的品种繁多,给药途径不同,在乳汁中排泄差异甚大,所以影响也不一。
哺乳期如果口服四环素,婴儿吃奶后可能影响骨骼、牙齿的发育。哺乳期如果服用磺胺类药物,可加重新生儿黄疸。哺乳期服用灭滴灵,可使婴儿厌食、呕吐。
青、链霉素可引起婴儿过敏反应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婴幼儿对来自乳汁中的氯霉素、呋喃类、磺胺药等异常敏感,此时由于患儿体内红细胞的磷酸戊糖通路代射障碍,导致血红蛋白变性,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乳母用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等做抗甲状腺治疗时,因乳汁中浓度可为血中浓度的3倍以上,最高可达12倍之多。
含高浓度抗甲状腺药物的乳汁进入乳儿体内后,可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还可促使甲状腺激素继发增高,在应用过程中可引起幼儿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影响幼儿甲状腺正常发育。此外这类药物还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皮疹、黄疸等。
乳母使用安定可导致乳儿体重下降和高胆红素血症;溴化物可引发乳儿皮疹和嗜睡;癫痫乳母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时婴儿可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而出现嗜睡、虚脱、全身淤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吗啡类等成瘾性镇痛药因其较易进入乳汁内而浓度可比血浆浓度高上数倍。
对6个月内的婴儿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而发生意外,应注意提防,千万勿乱投药物。相关文章 母乳喂养坚持还是放弃 揭开母乳消化不良的迷团 宝宝食量,由自身情况决定。
若在哺乳期间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宝宝会出现嗜睡、皮疹。
患了恶性肿瘤的哺乳期妇女应停止哺乳,因抗癌药物会随乳汁进入宝宝体内,引起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下降。
乳母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和口服抗凝药时可能损害乳儿的凝血机制,发生出血倾向,潜伏较大的危险性。异烟肼可导致乳儿中毒,应禁用。乳汁中的萝芙木类药物如利血平等可引起乳儿嗜睡、腹泻与鼻塞等症状。此外,对抗肿瘤药、大剂量皮质激素、口服降糖药、放射性碘、麦角生物碱、二甲麦角新碱、锂盐等,乳母均应慎用。
哺乳期用药用量应以最小有效量为宜,一般用药3-5天,如果病情较重,需要治疗,而药物又对婴儿有影响时,最好停止哺乳。
用药有明确的指针,必须用药时不要盲目中止用药,可用可不用的药物要尽量避免。乳母在患病需要用药前,最好能先征求一下医生的意见,由医生根据乳母疾病的需要,确实需要用药时,也不应拖着不治疗,而是尽可能地选择对孩子影响较小或经乳汁排出较少的药物进行治疗,最好不要自行选择药物,就算自行选择药物时,也应该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使用标注有“乳母禁用”的药物。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药物会对乳儿造成危害而必须暂时或完全停止母乳喂养,如细胞毒性药物、放射性同位素等,如果有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时,最好暂停母乳喂养,并在停药期间,按照自己宝宝平时吃奶的频率定时挤奶,以保证在此期间乳汁的正常分泌。
虽然很多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不高,一般为母体用药剂量的1%-2%,但因婴儿每天要吸吮乳汁量约为800-1000ml,加起来也能使婴儿吸收到相当大的药物剂量,因此,母亲在用药时,要尽量避免药物在血中浓度高峰期的时候进行哺乳,一般建议在哺乳后再服药,以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吸收,半衰期短的药物,用药后可等药物从母体中消退后再哺乳。
乳母在用药后,不仅要注意观察自己对药品有无发生不良反应,而且也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受到药物的影响,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温馨小贴士:
药物虽有治疗作用,但也有副作用,新生儿对药物比较敏感,所以产妇在哺乳期用药时一定要慎重,既要考虑药物的治疗作用,也要考虑对婴儿的影响。食疗中使用中药材,也最好咨询医师,确认对婴儿无影响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