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长有一个观念,就是小孩子感冒了一定要打针才能好,这是真的吗?其实,宝宝和大人一样,身体有一定的自我防御能力,有一些感冒是正常现象,通过吃药或自身的抵抗力就可以治愈,并不一定要打针的。
一般的感冒是不需要输液的。
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过分依赖于输液,类似于发烧这些日常疾病,不是非得要通过输液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对于是否选择静脉输液时,主要看两个方面,首先看所选用的药物的性质,有些抗生素或者其他一些药物需要液体稀释溶解后静脉给药,其次看是患有何种疾病,比如严重的感染需要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发高烧、腹泻等导致体液丢失或出现脱水症状需要及时补充液体及丢失的电解质等。
宝宝不必输液的情况:
1、病毒性感冒、细菌性感冒:一般不需要输液,按时吃药、多喝水、多休息,随时监测体温。
2、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度以下,精神状态好。
3、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者。
4、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5、手足口病或疱疹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气血不高者。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不超过10毫微米,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药品进入血液后,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停留在肺里,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氧的供应。
常输液还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概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若不输液就不易治愈。
口服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过程比较缓慢,造成的不良反应较轻,一些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杂质在消化道里就被分解或过滤掉了。当静脉注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又快又猛”地造成发烧、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休克或者死亡。
长时间的输液,宝宝身体对药物产生了依赖,以至于再发生感冒发烧时,宝宝即使只是普通的鼻流清涕,也会慢慢出现发烧病症,主要就是因为宝宝的抵抗力越来越低了。
当宝宝流鼻涕、打喷嚏时,一般吃些感冒药就会好转,但是对于长期输水的宝宝,吃药都不管用了,主要是药片的药效慢,不如输液来的快,很多家长都想宝宝快些好,所以还是去输水,如此会造成了恶性循环。
输液的药物有些宝宝会过敏,比如头孢等药,虽然在当时察觉不出来,时间长了容易出现副作用。而且频繁的扎针会影响宝宝血管的健康。
1、当刚出生的宝宝感冒打喷嚏、流鼻涕时,如果不发烧,可以先不用吃药,用搓热的手捂一下宝宝的额头部位,多捂一会儿,这样坚持几次宝宝着凉症状就会减轻。
2、如果大一些的宝宝感冒了,只是流鼻涕、咳嗽等,没有发烧等其它症状,不要给宝宝输水,多让宝宝喝水,然后开些药给宝宝喝,注意不要光给宝宝用西药,最好中医药结合,另外在配上维生素片剂等,宝宝会好的比较快。我的宝宝就是这样的,现在基本感冒都不会输水。
3、如果宝宝因感冒而发烧了,先想办法把他的体温降下来,不超过38°5不要给他喝退烧药。如果宝宝的烧经过物理降温等降下来,再配上消炎药、感冒药等,不再发烧了就不用着急送医院。否则去了医院就必定输水,这医院浅规则不管孩子的病情,只要感冒就给输水,它们只认利益!
一定要保证良好的休息,宝宝劳累的话抵抗力会更低,尽量让宝宝多睡一会,适当减少户外活动。
很多父母会习惯性地每天带孩子外出遛达,但美国儿科学会提醒,如果发烧超过38.3℃,或者出现身体不适症状,最好乖乖在家休养,盲目外出只会浪费体力。
3个月以下的婴儿直肠温度超过38℃,3个月以上、3岁以下的宝宝体温超过39℃,一定要去看医生,按照孩子的年龄合理用药。
病中的孩子尤其需要注意水分补给,不要拘泥于哪种水分,白开水、稀释的果汁、口服补液盐,甚至鱼汤等都可以。
6~10岁的儿童用生理盐水清洗鼻部,能加快感冒的恢复。可以让孩子仰卧,每个鼻孔滴两到三滴生理盐水,然后轻轻擤出来或用鼻腔清理器吸出来。
经常擦鼻涕,会让孩子的鼻部发红发痛,甚至破损。最好用温热的湿手帕或毛巾擦鼻子,或者在鼻子上涂一点润肤油或凡士林油。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培养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感冒之后,咳嗽一阵、打完喷嚏和吃饭前,及时洗手可以有效阻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研究发现,2—5岁的儿童每天临睡前喝半茶匙蜂蜜,有助于抑制咳嗽、缓解嗓子不适,年龄大的孩子蜂蜜量可适当增加,但1岁以下的婴儿不宜食用。
熏蒸能减轻上呼吸道肿胀,如果孩子咳嗽,特别是哮喘性咳嗽,可以用浴室的莲蓬头放出热蒸汽,让孩子在里面呆一会,可以一天4次、每次15分钟左右。
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有助于缓解鼻塞等症状,但加湿器最好别加温,喷出凉凉的雾气即可,而且每隔几天要对加湿器进行清洁和消毒。
充足的睡眠可以预防感冒,如果孩子已经感冒了,那么他应该需要比平时更多的睡眠时间。
抗生素是专治细菌感染的,但儿童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一定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也不要轻易使用各种抗病毒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