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1岁了,需要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了,这个时候妈妈却犯了难,应该给宝宝吃什么才能保证日常的营养所需呢?1岁的宝宝已经开始添加辅食,但是妈妈却发现宝宝好像没有之前更爱吃饭了,为什么宝宝的运动了增加了,但是食量却变少了呢?今天,为大家揭开谜题。
专家指出,1岁的宝宝食量变少是正常现象。首先,是由于宝宝在1岁左右增长的速度放缓了,因此所需的热量便减少了。其次,宝宝开始吃密度高的食物了,这些食物会更加“盯时候”,以前吃一碗肉泥,现在是一些肉块或者面条,显得吃的少了,其实是吃的“瓷实”了。再次,是因为到了1岁,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了,他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喜好来做出选择。其中,吃什么食物便是重要的一项。因此,有的时候宝宝会吃很多饭,有的时候却是吃几口就跑走了,这都是代表着宝宝在宣告独立。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勉强宝宝吃不想吃的食物,这个食物不喜欢,那就换其他的食物,等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尝试之前不喜欢的食物,有的时候需要反复很多次,宝宝才能接受某种食物。如果家长一味的勉强宝宝进食,只会造成宝宝更加厌食或者偏食,只有在舒适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宝宝良好的就餐习惯。
如果尝试了很多食物,宝宝都不吃的话,家长要考虑是否是喂养方式不正确导致的。例如每日喂宝宝的奶量过多,导致宝宝不饿;或者只给宝宝吃泥状好嚼的食物而导致宝宝咀嚼能力不佳;或者因为宝宝贫血导致不爱吃饭。
1岁宝宝基本可以吃大人吃的食物了,只是要注意在烹饪的过程中减少放入的调料,尤其是盐和酱油。1岁的宝宝饮食应该有规律了,像成人一样的一日三餐,上下午外加两次点心。一日三餐需要摄入与大人相同的营养,即:
主食:谷物、米、面条
肉类:红肉、家禽肉、鱼肉、蛋类
奶类:牛奶、酸奶、奶酪
新鲜水果或者蔬菜
专家指出,1岁额宝宝需要优质的油脂发育大脑,所以家长们不要认为宝宝应少吃油,而是要确保每顿为宝宝摄入较好的油脂。美国育儿专家建议1岁的宝宝每日主要的热量是来自于脂肪的,虽然不同国籍的人体质不同,不过我们仍然需要知道脂肪的重要性。同时,家长应满足宝宝一日三餐所需的营养,如果宝宝总是不吃饭,便需要去医院进行咨询,如果只是偶尔一顿两顿不好好吃饭,则不必过于惊慌,可能是宝宝在显示自己的独立性而已。
人们通常把消瘦、发育迟缓乃至贫血、缺钙等营养缺乏性疾病作为判断宝宝营养不良的指标。这一方法法虽然可靠,但病情发展到这一步,宝宝的健康已经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只能“亡羊补牢”,这显然不是上策。
其实,宝宝营养状况滑坡,往往在疾病出现之前,就已有种种信号出现了。父母若能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将营养不良扼制在“萌芽”状态。专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以下信号特别值得父母们留心:
美国儿科医生的大量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当宝宝情绪不佳、发生异常变化时,应考虑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
1、宝宝郁郁寡欢、反应迟钝、表情麻木提示体内缺乏蛋白质与铁质,应多给宝宝吃一点水产品、肉类、奶制品、畜禽血、蛋黄等高铁、高蛋白质的食品。
2、宝宝忧心忡忡、惊恐不安、失眠健忘,表明体内B族维生素不足,此时补充一些豆类、动物肝、核桃仁、土豆等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大有益处。
3、宝宝情绪多变,爱发脾气则与吃甜食过多有关,医学上称为“嗜糖性精神烦躁症”。除了减少甜食外,多安排点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也是必要的。
宝宝固执、胆小怕事,多因维生素A、B、C及钙质摄取不足所致,所以应多吃一些动物肝、鱼、虾、奶类、蔬菜、水果等食物。
营养不良也可引起宝宝行为反常,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多为体内维生素C缺乏的结果。在食物中添加富含此类维生素的食物,如蕃茄、桔子、苹果、白菜与莴苣等为最佳食疗食物。这些食物所含丰富的酸类和维生素,可增强神经的信息传递功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症状。
1、行为与年龄不相称,较同龄宝宝幼稚可笑,表明体内氨基酸不足,增加高蛋白食品如瘦肉、豆类、奶、蛋等势在必行。
2、夜间磨牙、手脚抽动、易惊醒,常是缺乏钙质的信号,应及时增加绿色蔬菜、奶制品、鱼肉松、虾皮等。
3、喜欢吃纸屑、泥土等异物,称为“异食癖”。多与缺乏铁、锌、锰等微量元素有关。海带、木耳、蘑菇等含锌较多,禽肉及海产品中锌、锰含量高,应是此类宝宝理想的“盘中餐”。
以往常将肥胖笼统地视为营养过剩。最新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仅是部分“胖墩儿”发福的原因。另外一部分胖宝宝则是起因于营养不良。具体说来就是因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某些“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所致。“微量营养素”不足导致体内的脂肪不能正常代谢为热量散失,只得积存于腹部与皮下,宝宝自然就会体重超标。
1岁以后的宝宝,刚刚断奶甚或没完全断奶,他们吃的食物可能已经和大人一样了,但因为他们牙齿尚未发育完全,咀嚼固体食物(特别是肉类)的能力有限,就会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因此,1岁以上的宝宝,不一定能从固体食物中摄取到足够的蛋白质,饮食上还应该注意摄取奶类,奶类食品仍是他们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美国权威儿科组织建议,奶类与固体食物的比例应为40∶6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每天大约需要给宝宝提供奶类500毫升。
1岁后,宝宝身体生长发育仍然需要多种营养素,要保证足够营养素的摄取,必须给宝宝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因此,给宝宝的食物搭配要合适,要有干有稀,有荤有素,饭菜要多样化,每天都不重复。比如,主食要轮换吃软饭、面条、馒头、包子、饺子、馄炖、发糕、麻酱花卷、菜卷等,给宝宝准备饮食时要注意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用肉、豆制品、蛋、蔬菜等混合作菜,一个炒菜里可同时放两三种蔬菜,也可用几种菜混合作馅,还可在午饭或早点时吃些蒸胡萝卜、卤猪肝、豆制品等,以刺激宝宝的食欲。
按照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的营养比例,把食物合理安排到各餐中去。各餐占总热量的比例一般为早餐占25-30%,午餐占40%,午点占 10-15%,晚餐占20-30%。为了满足宝宝上午活动所需热能及营养,早餐除主食外,还要加些乳类、蛋类和豆制品、青菜、肉类等食物,午餐进食量应高于其它各餐。因为,宝宝已活动了一个上午,下午还有更长时间的活动。另外,宝宝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也很大,需要多补充些蛋白质。 4、什么样的口味更适合宝宝 给宝宝准备食物不能根据大人口味的喜好来做,而要以天然、清淡为原则。添加过多的盐和糖会增加宝宝的负担,损害其功能,并养成日后嗜盐或嗜糖的不良习惯;添加调味品、味素及人工色素等尤为不宜,这样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给宝宝烹调食物时,要注意适合宝宝的消化功能,避免油腻的,过硬的,味道过重的,辛辣上火的。但是也不必刻意煮得过软,菜切得过细。实际上这个阶段宝宝的咀嚼能力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应该鼓励宝宝尽快适应成人的食物。同时,烹调上注意干稀、甜咸、荤素之间合理搭配,以保证能为宝宝提供均衡的营养,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提高宝宝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