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它虽然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夏至之后人们的饮食也开始转像清淡,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
夏至吃面是种风俗,从古至今风靡全国
说到夏至的饮食,离不开面。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可以说,夏至吃面是种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正如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夏至吃面是有说法的,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
人们从夏至开始调整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夏至这天北方各地普遍要吃面条,山东人吃面条要过凉水,俗称过水面。夏至北方吃打卤面和炸酱面,南方吃的面条品种就比较多了,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
在古时候,夏至日当天一定会举办祭神祭祀的活动。《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而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所以古时候有以面食敬神,以庆祝丰收,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
夏至这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在食品中最长的是面条,所以古人选定夏至吃面条,希望把白天吃“短”。夏至民间俗语:“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此面条就成了古人盛夏的主食,吃到冬至时,白天时间已是最短,于是改吃“最短”的饺子或馄饨,再希望白天变长,久而久之,形成了“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
大家都知道夏至日的来临,代表着夏天温度最高的时候马上到来,从健康的角度看,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加上小麦里的营养成分较高。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能够在吃出汗的时候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此外,夏季受凉后往往会出现鼻塞恶寒、头痛身重等症状,煮一碗热面,加些葱白及胡椒,趁热品尝,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通常为夏天调整饮食的首选食物,也是夏至时古代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共同选择。到了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只不过每个地区面的做法、口味、种类都不一样,北方地区主要以打卤面和炸酱面为主,而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等。
夏至过后,进入三伏,山西民间多吃凉面开胃消暑。山西凉面,又叫伏面,古称“冷陶”,虽非珍馐名点,却源于上古祀日,反映时令变迁,传承千年习俗,是一道融入文化遗韵的晋地美食。
清代时“夏至伏面”已发展成为各种花色冷面。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看看各地区是如何吃"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也是爱吃凉面,越长越好,一是代表了夏至这天是最长的一天,凉面是因为天气炎热,吃着口感更好。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肉丝面、油渣面、三鲜面、片儿川、肉丝炒面、过桥面及夏季的麻油凉拌面等。而在萧山史志中还记载,夏至这个时候,麦刚刚收割完毕,农家用新麦磨成的粉做面,也有的将麦粉调成糊状用来摊饼,俗称“麦烧糊”,还有的将麦粉调糊,用筷子夹入锅内,和汤一起烹煮,俗称“箸夹头”,均有尝新麦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