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在冬至的时候,会有很多习俗以及注意事项。冬至有一种风俗习惯,冬至是不能回娘家的,很多地方都会遵循这一习俗。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冬至可以回娘家吗?冬至前后有许多年轻的女性被突如其来的老人家一个说法给吓到,例如“冬至不过冬,过冬死公公”等骇人听闻的说法。其实冬至只是一个日子,不存在吉利不吉利。这些说法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较低,难以获得自由,婆家希望媳妇儿都能留在自家里不要回娘家,而逐渐从民间流传的说法,其实我国许多传统节日都有类似不能回娘家的说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这样的说法也可以调和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如果家中有些小矛盾,这些说法都可以作为台阶让家庭更为和睦,促进家人之间的相处。
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对这种说法有所抵触,如果家中有长辈这么和你说不能回娘家,首先消消气后尝试与家人多沟通,现代社会思想比较自有,如果你与公婆平常相处不错的话,相信他们都能理解。有许多传统说法并不一定要尊从,实在无法改变的话也以和为贵,也可以尝试冬至外其他时间多回娘家,不需要那么死板。
在过去那贫穷的日子里,一般的人家平常谁肯吃饺子改善生活呀,即使大户人家,也不舍得。有了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的说法,一冬天吃一顿饺子都可以冠冕堂皇了。穷户的人家也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们包顿饺子。吃饺子意味着团圆,儿媳妇不回家吃能算团圆吗?所以,接媳妇回家也理所当然。不过冬至吃饺子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已经是毫无意义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夫妻之间,婆媳之间难免产生矛盾纠葛。那些怄气的媳妇们动不动就会闹性子回娘家住。尽管丈夫及婆家的执事长老会多次去请,个别任性的媳妇仍然不给面子。这不,冬至又快到了,还明事理的父母就会说:婆家的人再来接你,就回去吧。如果再不回去,人家可要笑话我们了。于是,怄气的媳妇就会顺水推舟,顺着台阶下了。一场家庭矛盾也就结束了。
在过去,媳妇在婆家日子是很艰难的。“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来说受约束是最大的。于是,早年的媳妇,一到农忙(秋收种完小麦)结束后,就会打点行装回娘家住了,一住就是一冬天。毕竟,常言说:女儿在娘家鸡蛋大的地方也感觉自由自在;在婆家呢,是斗大的地方也觉得委屈。还有,旧社会,女儿不住娘家,外人是要笑话呢,你看他家的女儿,常年在婆家住,也不回娘家来,多没出息,离不开男人吧。于是,农忙结束了,都要回娘家住上一冬天的。话是这么说,然而对于那些小夫妻来说,肯定是一种难能的煎熬。有了“冬至不过冬,过冬死公公”的规定,到了冬至前一天,丈夫就可以堂堂正正的把妻子接回了家。妻子呢,有的还会装腔作势的说:要不是节气了,我可不想回去的。其实,那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夫妻团圆也是妻子的愿望。
冬至到底能不能回娘家?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些网友的言论,大家也可以当做趣闻看一看:
@王宇:你让想回家蹭饭的姑娘们情何以堪啊!
@haoandrui:什么年代了还讲这个。上门女婿怎么办?
@本大王就是土豪怎么样:所以头天晚上九点了也要赶回来!
@那年已逝去:都是哄人的,还有的地方说回去好呢!一个地方一个习俗罢了。
@龙卷风微薄客:这就是顺口溜,初一十五不在娘家过,这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凯尔的蓓蓓:都是迷信,以前那种男尊女卑,公公高于一切的家长习俗,爱去哪儿去哪儿。
@铜山同城会:一直知道这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不过不要让老人犯忌讳,这一天就别回娘家呗。
@思绪飘飞化成沙:八月十五也不让回娘家吃饭。有一年我想和妈妈过团圆节,就回去过十五了,当地人都很奇怪,母亲替我解围,说:人家婆家不兴这个。我公公身体一直很好,已有80多岁了!看来这种说法都是迷信!
为何会有这种迷信习俗?有网友分析:
@徐州直播:呵呵,民间有很多此类忌讳。古人怕人多饺子不够吃才想出这么一招吧!
@咖喱点:话说旧社会穷,儿媳妇也受婆婆气,有时候一回娘家就不愿意走了,所以隔三差五设一个坎,让儿媳妇回婆家,也因为那时候怕闺女把娘家吃穷了。
总之,虽然冬至不能回娘家的说法虽然有些迷信,但是万事以和为贵,不管是婆家娘家都多于家人沟通,切不可在节日与家人闹矛盾反而得不偿失。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