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黄果的功效与作用 蛋黄果怎么吃

2016-12-16 12:43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标签:功效蛋黄果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吃蛋黄果。蛋黄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止咳化痰。但是有人吃了不舒服,那么蛋黄果不能与什么同食?蛋黄果怎么吃?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蛋黄果的饮食禁忌,希望对大家有用!

蛋黄果的功效与作用 蛋黄果怎么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吃蛋黄果。蛋黄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止咳化痰。但是有人吃了不舒服,那么蛋黄果不能与什么同食?蛋黄果怎么吃?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蛋黄果的饮食禁忌,希望对大家有用!

蛋黄果的功效与作用

1、蛋黄果中含有的超纤维可以进入人体肠胃里面非常微小的部位,进行深层次的清理和排毒,但是又不会对肠壁有任何损害的,有改善人体吸收功能、整肠健胃的功效。

2、蛋黄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超纤维和蛋白质等上百中对人体非常有益的元素,而且口感跟香味都美到极致,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尤其小孩和孕妇吃了更是非常有助于身体发育和生长。

3、蛋黄果汁饮料是采用纯鲜果浆制成,其中所含的果浆和天然超纤维的密度不同,在冲调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情况属正常的物理现象,对质量并无影响。成熟的蛋黄果采收后存放一段时间后,果壳会有凹陷现象,里面的果瓤却更加香甜。

4、吃蛋黄果能止咳化痰。蛋黄果之内因为含有了大量的氨基酸,且保证这种氨基酸的种类比较多,同时在饮食上,因为蛋黄果之内的甜酸适宜,对我们的消化也是具有了不错的帮助,除此之外,对于止咳化痰的治疗也是很有疗效的。

5、蛋黄果可以促进代谢。蛋黄果含有的超纤维能够促进排泄,缓解便秘症状,清除黏附滞留在肠道的刺激物质,避免刺激肠道和被人体再吸收,从而减少结肠癌的患病率,超纤维还具有抗肿瘤活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蛋黄果的功效与作用 蛋黄果怎么吃

蛋黄果怎么吃

蛋黄果作为一种非常受人喜爱却不多见的水果之一它的味道是非常的甜软的,既有蛋黄的口感,又有水果的清香。不过,在买回蛋黄果以后,我们要如何吃才比较好呢?妈网百科就为大家解答一下关于蛋黄果如何吃比较好的问题!

蛋黄果买回来后常温放置约一个星期,用手轻捏果子,感觉整个果子变软了就可食用了(未变软时味道很涩,不可吃)。皮与核不要吃。虽没什么香味,但果肉甜软,与芒果、黄肉蕃薯、熟蛋黄的味道类似,还是很不错的。果实球形,未熟时果绿色,成熟果黄绿色至橙黄色,光滑,皮薄,果肉橙黄色,富含淀粉,质地似蛋黄且有香气。果实除生食外,可制果酱、冰奶油、饮料或果酒。

对于未成熟的蛋黄果,建议不要食用。未成熟的蛋黄果的果皮是浅绿色的,成熟后的蛋黄果果皮大部分是黄色的,果皮变黄后说明可以采收了。蛋黄果未成熟时或果肉未变软时味道很涩,不好吃,作为果汁饮品的配料还可以。

蛋黄果不能与什么同食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忌,但是通常水果不要和海鲜一起吃比较好。

蛋黄果的营养价值

蛋黄果的味道如蛋黄般甜软可口,很多人都爱上了蛋黄果的味道,不仅具有美味的口感,蛋黄果的还能够清理肠胃,止咳化痰等。这些还不是蛋黄果的全部作用呢,蛋黄果除了口感好,作用多,它的营养价值更是丰富。那么,蛋黄果的营养价值究竟有哪些呢?

1、蛋黄果果肉含糖29.1—30.5%,淀粉5.6—8.1%,粗脂肪1—1.14%,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24.3mg。蛋黄果还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强身、降脂降压、滋阴补肾、提神醒酒、消除疲劳、排毒养颜、增强免疫力等神气保健作用。

2、蛋黄果能够净化机体,避免有害物质在体内沉积,进而达到改善皮肤、美化容颜的作用。

3、蛋黄果中的超纤维能够促进排泄,缓解便秘症状,清除黏附滞留在肠道的刺激物质,避免刺激肠道和被人体再吸收,从而减少结肠癌的患病率,超纤维还具有抗肿瘤活性。蛋黄果中的VC参与胆固醇代谢,能降低胆固醇,净化血液。另外,蛋黄果中富含的VC、胡萝卜素、SOD酶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起养颜抗衰老作用。

4、食用蛋黄果可以增加胃部饱腹感,减少余热量的摄入,还可以吸附胆固醇和胆汁之类有机分子,抑制人体对脂肪的吸收。因此,长期食用有利于改善人体营养吸收结构,降低体内脂肪,塑造健康优美体态。

蛋黄果什么时候成熟

蛋黄果12月成熟,采收后需要后熟4~7天方可食用。蛋黄果倒卵形,长约8厘米,绿色转蛋黄色,无毛,外果皮极薄,中果皮肉质,肥厚,蛋黄色,可食,味如鸡蛋黄,故名蛋黄果。种子2~4枚,椭圆形,压扁,长4~5厘米,黄褐色,具光泽,疤痕侧生,长圆形,几与种子等长。花期春季,果期秋季。

蛋黄果喜温暖多湿气候,年均温24~27.5℃适宜。能耐短期高温及寒冷,40℃或1~2℃短时间植株不致受害。花期阴雨高温严重落花,果熟期忌低温,冬季低温果实变硬,颇能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以沙壤土生长最好。

蛋黄果原产古巴和北美洲热带,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越南、柬埔寨、泰国、中国南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50年代广州始有栽培。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福建等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有零星种植。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