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此时,天气渐暖,春雷初响,冬眠的蛰虫、蛰兽被惊醒。春耕始,万物长,一切生机勃勃。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顾名思义,即是蓄积力量,除旧迎新。春天万物始发,人体精气也顺应自然,开始疏发伸展。但经过冬藏后,人体的阳气如同早上初升的太阳,温煦而不热烈,未透达于全身。故在“惊蛰”复苏之时,养生的重点在于气机的调达、经络的舒展。
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成杰辉
文/羊城晚报记者 胡菁 通讯员 宋莉萍
舒筋活络
调气活血
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成杰辉指出,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冬藏后,人体阳气入春后并未完全复苏,流布于全身的阳气较弱,此时并不适合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大量出汗,出汗太多反而会消耗太多的阳气以及能量,身体会更加疲累、乏力。同时,人体肌表防御功能还较弱,易受风寒侵袭,容易感冒、头痛。
中医认为,春天为肝主之时,肝脏与经筋相对应,肝筋若得到伸展,可利于人体气机的运行。健走、打太极、泡足是惊蛰时节较适合的养生项目。太极拳的动作舒展柔和、刚柔相济,以意念引导动作,长时间练习可调整阴阳、和畅气血、疏通经络、培补真气。经络得到舒展、气血流布全身,人体正气充沛,有助抵御疾病。沐足疗法也能有效地舒筋活络,通过沐足由下而上带动阳气转动,如以当归、艾叶各30克煎水泡脚,就有温经活血之效。再简单者,可选择步行舒展全身的气机,如每日坚持快步走30分钟以上,即可调节全身气机的舒布,增强体质。
善用食疗
祛湿健脾
春季南方有种特殊气象,俗称“回南天”。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过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此时,除了物品、食品容易受湿回潮,人体也容易被湿邪侵袭,出现疲乏、身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等症状。南方的回南天多与惊蛰时节相近,故在惊蛰之时,也应重视对脾胃功能的调理,祛湿健脾。
成杰辉介绍说,对于天气导致的体内湿阻,最简便的办法就是食疗。“除湿的药材并不需要太多,有淡渗、利湿、健脾之功即可。常用的有茯苓薏米汤、淮山芡实汤等。除了煲汤,喝粥也能除湿,如薏米淮山粥、小米粥等。粥本来就有养脾胃的作用,加上薏米、淮山、小米等食材有健脾利湿之功,连日服用,既可除湿,又能增强人体正气,抵御湿邪侵扰。”
饮食有节
慎酸忌冷
中医素有“酸入肝”的理论,认为山楂、五味子、乌梅、白芍等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滋肝阴、养肝血,达到柔肝、调肝的目的。但同时,酸性也有收敛、固涩的特性,食用过多的酸性药物和食物反而妨碍人体气机的疏泄。故春日饮食慎食酸性药食,以免妨碍气血运行。
惊蛰阳气始动,全身的阳气尚不充沛,生冷食物容易伤及人体阳气之本。春季食用冷饮、寒凉水果之后容易腹痛、腹泻,女性也容易引发宫寒,表现为痛经、血块等症状,故春季饮食需注意忌冷。再则春季乍暖还寒,稍不注意易受凉感冒,要注意适时添减衣服。
怡情养性
宁神平怒
中医认为,春季惊蛰时节,人体气机还没有得到完全正常的疏泄,全身肝气运行不畅,肝火偏旺,容易上浮。年轻人较常出现脸部痤疮、上火等症状。老年人也易情绪波动,出现气机逆乱的现象,甚至引发中风。现代医学也认为,入春后气温波动较大,寒暖交替反复,血压波动不稳定,若再受情绪刺激,可突发眩晕、耳鸣、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故惊蛰之时,老年人尤需调养情志,避免焦躁抑郁,可寄情于琴棋书画、养花、阅读、散步等悠闲活动以怡情养性。保持愉快的心情能使体内气血和顺通畅,使人精神焕发,有利于身心健康。
Tips
小米粥
小米150克,大枣8枚,陈皮5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大枣去核、切碎备用。小米洗净,入锅煲粥,等米粒开花时,加入大枣、陈皮、白糖,再稍煮片刻即成。
功效:养脾胃、行肝气、开胃。
舒筋活络操
1、做操前先平复心情。双腿并拢站立,目视前方,深呼吸3次后开始。
2、双手叉腰,低头→摆正→抬头→摆正,头部左转→摆正→右转→摆正,循环8次。
3、双上肢外展平举,手心向下,左右手内旋、外旋各8次。
4、双手平举至胸前,手心向下,带动腰部左转、右转交替各8次。
5、双手叉腰,右腿站立,左腿屈膝抬起→伸直→放下,左右腿交替,各8次。
此操可舒展全身经络,帮助气血运行。
上一篇:男人保健:三大壮阳菜补肾立竿见影
惊蛰节气 别忘吃梨: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