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气节后,气温继续下降,是阴寒持续增加的过程,天气多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影响,变得情绪低落或感觉压抑烦躁。从中医角度来说,抑郁发生多由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所致,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出现的七情变化,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诱发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每到这时,应调节自我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节喜制怒;多晒太阳、多听音乐,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此时节的养生重点是“养肾气,温暖情绪。”
早睡以护阳气,晚起以养阴气;冬季应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否则会因缺氧而感到胸闷或梦中惊醒、出虚汗。此节气较立冬节气更冷,寒性凝滞,易使气血凝结阻滞,导致身体疼痛。因此,应加强腿脚保暖及藏阳养肾。减少寒冷、大风天外出时间;穿保暖的裤子、鞋袜;每晚睡前泡脚,最好用绿茶、新鲜姜片、花椒、白米醋各2两煎水,水量以没过脚踝为宜。可活血化瘀、散寒祛湿。如边泡脚边搓腰(两手抚腰,上下搓动)更好,可疏通经络、温肾壮腰。用热水泡脚亦能刺激足底穴位,提高机体抗寒能力。另外,毋伤筋骨,勿泄皮肤,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金匮要略》曰:“冬夜伸足卧,则一身俱暖。”
另外,冬季多晒太阳,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阳气、通经脉的作用。
“冬应肾而养藏”,小雪节气是补肾的好时机。但要科学进补方可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肾在五行属水对应黑,平时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以补养肾之元气,如紫米、黑木耳、黑豆、黑芝麻等。同时,此节气燥气较重,加上穿得严实,体内热气不易散发出去,以致生“内火”。因此,多吃些清润食物,如白萝卜、白菜、豆腐、香菇、海带等,最好是煮汤食用,既暖和又能清内火。另外,冬季进补贵在相宜,血瘀质不宜大补,因为血脉不通,造成“补而不达”,反倒淤积成毒,加重血淤。适宜吃一些降血脂、温补性食物和益肾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腰果、芡实、山药、核桃等。
应少吃寒凉食物,少喝咖啡、烈酒,少抽烟、少吃大鱼大肉,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冬天肾气旺,而咸入肾,因此要少吃咸味食物,防止水盛克火,对心脏不利。如螃蟹、蟹黄、鸭血、墨鱼、猪血、文蛤等。此外,保护肾气要少寒凉,少咖啡、少烈酒,少抽烟,少大鱼大肉,同时大热、滋腻的进补品也尽量避免。冬月不可多食葱,令人发疾。
此时节忌吃腰子、芋头、胡椒、花椒、韭菜、獐肉、猪肉。《本草纲目》言“惟十二月可食芋头,他月食之发病。”《金匮要略》“冬三月,勿食猪羊等肾。”《千金方》“十月勿食椒(胡椒、花椒),伤血脉。勿食韭,令人多涕唾。勿食霜打熟菜,令人面上无光。勿食獐肉,动气。勿食猪肾,十月肾旺也,不令死气入肾。”《白云忌》“十月忌食猪肉,发宿气。”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养生专家提醒,人们之所以感觉身体发冷,多是阳气不足。中医有“动则生阳”的说法,因此建议市民多做一些锻炼,以室内运动为好,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不要太剧烈,以免伤了气血。饭后最好散散步,不要吃了饭就躺下或坐下。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里,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到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
上一篇:夏季养生如何养肝 养护肝脏注意啥
秋季养生吃果蔬能预防中风: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