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对桂枝功效的认识
隋唐时期本草学和方剂学得到迅速发展,桂枝的功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补充。《新修本草》“桂,味甘、辛,大热,有毒。利肝肺气,心腹寒热,”此时,桂枝的性昧在辛的基础上增加了甘味,由温性变成了大热。又云“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把桂枝归类于吴茱萸附子等大热的药物之类,可见当时桂枝和肉桂是同一药物,治疗应用偏重于性热温补之效。并且提出了服用桂枝的禁忌:“桂心忌生葱、生菜”。
唐以前医药文献的专著《千金要方》中有桂的方剂中,大多用的桂 L,-字,当时桂枝、桂心、肉桂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名称。孙思邈在治“内热”时大量应用桂枝,突破了张仲景“有表证”的应用范畴,如“葛根龙胆汤”,用来治疗“伤寒三、四I;1不瘥,身体烦毒而热”。“诸风”篇中,桂枝用于中风偏瘫的方剂中,通过药物配伍,使其发挥祛风邪、通经络、利关节之效,如小续命汤,此方由桂枝、麻黄、川芎等药组成。风毒脚气篇中“风引汤”“内补石斛秦艽散”等方中加桂枝,取其发散肌肤水气,通行经脉气血之意。《外台秘药》将桂枝广泛应用于温热病中,多与寒凉药配伍舍其温热之性,取其通经脉、透营发表之功。
上一篇:明清时期对桂枝功效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