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白茶的历史沿革

2016-11-05 08:58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历史沿革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1115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当时的关棣县因进献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7]

政和白茶的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1115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当时的关棣县因进献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7]

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政邑知县蒋周南有《咏茶》诗一首,述事甚详:“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注:政和别号东和)。清初政和县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雇佣一空,可能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一筐筐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这位知县不禁生出无限感叹。

迄至清咸丰年间政和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1879年(光绪五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

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钟,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对茶叶生产的扶持,政和县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茶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和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绿色优势,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政和县传统主导产业。政和县内的石屯、东平、熊山等镇均是白茶的重要产区,分别种植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等品种。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