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生津止渴 六月正是杨梅季

2016-11-06 15:41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说到六月新鲜上市的水果,想到的非杨梅莫属了。又大又甜的杨梅吃进嘴里,酸甜可口,生津开胃,正是五月最时令的水果了,还可以打发进入夏季雨季的闷热没食欲。当然,杨梅除了用来当生果吃,还有一个很广受欢迎的吃法,那就是用来酿酒。酸甜可口的杨梅酒如果再冰镇一下,晚饭的时候喝上一小杯,夏日的酷暑就在沁人心脾之间渐渐消散,你是不是也开始垂涎欲滴了呢?主题:自制杨梅酒食材:杨梅500克,江米酒500毫升,冰糖150

杨梅生津止渴 六月正是杨梅季

说到六月新鲜上市的水果,想到的非杨梅莫属了。又大又甜的杨梅吃进嘴里,酸甜可口,生津开胃,正是五月最时令的水果了,还可以打发进入夏季雨季的闷热没食欲。当然,杨梅除了用来当生果吃,还有一个很广受欢迎的吃法,那就是用来酿酒。酸甜可口的杨梅酒如果再冰镇一下,晚饭的时候喝上一小杯,夏日的酷暑就在沁人心脾之间渐渐消散,你是不是也开始垂涎欲滴了呢?

主题:自制杨梅酒

食材:杨梅500克,江米酒500毫升,冰糖150克

做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杨梅生津止渴 六月正是杨梅季

1、挑选成熟新鲜、没有破损的杨梅,摘除叶子、果梗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再用高度白酒重新清洗一遍;

2、将泡杨梅的广口瓶清洗干净并彻底晾干后,将杨梅和冰糖以一层杨梅一层冰糖的方式层层交叠平铺在瓶中,铺到瓶子的三分之二处即可,不要铺太多,以免发酵的过程中溢出;

3、铺好后倒入所有的酒,酒最好要漫过杨梅,若不够应当补充一些,加好后盖紧盖子,放在避光处浸泡一个月左右即可;

4、启封后将果肉和酒分开,滤干净酒后将酒放在干燥通风处储藏,喝时可根据口味加入少量冰块或蜂蜜调味。

相关百科:杨梅

进入百科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杨梅的吃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杨梅生津止渴 六月正是杨梅季

· 杨梅的营养价值 杨梅的药用价值

· 杨梅酒的功效与作用 有消暑解腻的作用

· 吃杨梅的好处 吃杨梅促进食欲

· 孕妇可以吃杨梅吗 孕妇食用不宜过量

四季养生营养提示:

一、杨梅生津止渴健脾开胃,酿酒让人身心舒爽

杨梅,又名龙晴、朱红,是中国的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在岭南,杨梅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就能成熟,果大汁甜,营养价值高,杨梅成熟时正是水果淡季,为市场提供了可食的时鲜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医认为,杨梅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功效,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杨梅果实、核、根、皮均可入药,性平、无毒。用白酒浸泡的杨梅,盛夏时节,食之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腹泻时,取杨梅熬浓汤喝下即可止泄,具有收敛作用。杨梅具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医药功能等多种功能,有“果中玛瑙”之誉。

营养学分析认为,杨梅富含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柠檬酸等,酸甜味美;另外杨梅含钾丰富,对夏天大量出汗者可起到补钾功效。从食物性味讲,杨梅性温热、味甘酸,入肺、胃二经,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止吐止痢等功效。

相关百科:杨梅

进入百科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杨梅的吃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杨梅生津止渴 六月正是杨梅季

· 杨梅的营养价值 杨梅的药用价值

· 杨梅酒的功效与作用 有消暑解腻的作用

· 吃杨梅的好处 吃杨梅促进食欲

· 孕妇可以吃杨梅吗 孕妇食用不宜过量

二、泡好杨梅酒有技巧,饮酒每天不应超过1两

想要泡出香甜可口的杨梅酒,白酒和杨梅的选择很关键。在杨梅的选择上,一般选择个大、糖分高、酸甜适中、色泽较深,香气足,口感柔和的杨梅,新鲜、成熟度高、无破损的杨梅是首选。在白酒的选择上,一般选择45-50度的白酒,不宜选择曲香、浓香、糟烧等类型的白酒,因为这类白酒异味较重,容易遮盖杨梅的果味,最好选择清香型的白酒,能够与杨梅的果香融合,使杨梅酒酿出来后带有特殊的果香味,达到开胃的目的。

我国素来认为饮酒能够养生,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少量饮酒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但长期过量饮酒会造成肝脏符合加重,导致肝脏中毒、衰竭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饮酒必须建立在适量的前提下。“适量”是多少呢?从量的角度来说,每天男性不可饮用超过2两酒,女性不可饮用超过1两,否则饮酒将弊大于利。。老年人脾胃虚弱,饮酒更应该节制。


相关百科:杨梅

进入百科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杨梅的吃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杨梅生津止渴 六月正是杨梅季

· 杨梅的营养价值 杨梅的药用价值

· 杨梅酒的功效与作用 有消暑解腻的作用

· 吃杨梅的好处 吃杨梅促进食欲

· 孕妇可以吃杨梅吗 孕妇食用不宜过量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