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宅”久了心理会退化

2016-10-14 12:25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近日,日本电视节目报道了一名逆天级别的宅神。他化名叫真树,真树今年43岁。他在1988年,也就是16岁时起开始蛰居生活。迄今为止,他没有出过门。这么多年以来,他的聊天对象只有69岁的母亲。整整27年没有出门,家里也没有网络、电脑、游戏机、手机。看到这,小微不仅瞪大了双眼:这27年他过的是什么日子呀?真树27年不工作,他是靠啃老过日子吗?假若有一天家里只剩下他自己了,难道是靠政府来养?一个大男人,年轻力壮,为啥要宅在家里呢。

据说“宅”久了心理会退化

近日,日本电视节目报道了一名逆天级别的宅神。他化名叫真树,真树今年43岁。他在1988年,也就是16岁时起开始蛰居生活。迄今为止,他没有出过门。这么多年以来,他的聊天对象只有69岁的母亲。整整27年没有出门,家里也没有网络、电脑、游戏机、手机。看到这,小微不仅瞪大了双眼:这27年他过的是什么日子呀?真树27年不工作,他是靠啃老过日子吗?假若有一天家里只剩下他自己了,难道是靠政府来养?一个大男人,年轻力壮,为啥要宅在家里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据说“宅”久了心理会退化

有研究表示,久“宅”者会丧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与思考力钝化,导致身心俱损。“宅族”难以从虚拟空间回归社会现实,长此以往会导致思想偏离真实社会,养成消极的思维模式和不良人格特征,甚至引发抑郁情绪或抑郁症。

“宅”这一亚文化起源于日本,指那些喜欢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爱好,与社会脱节的年轻人。中国“宅族”很庞大,一项调查显示,7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宅”,22.4%的人最长一周“宅”在家,除了吃饭就是对着电脑。现在社会中,乐于闭门研究音响、手机的中年“宅族”不少见。还有天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4成六旬以上老人不常出门。

“宅族”有4种典型心理成因

一是性格内向。内向者敏感、自卑,虚拟的网络使他们不必担心被拒绝,反而能更轻松地与人交流;他们希望与人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满足情感需求,建立归属感。

二是社交技能不足。有人从小没能培养起完善的社交技能,或在成长中有过社交失败的经历,并对社交产生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宁愿在家守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三是内心迷茫。有些年轻人没目标,觉得与其在外独自拼搏,还不如在家习惯性地接受父母的照顾。有人年近不惑却一事无成,心生倦怠,感觉自卑、渺小,不愿见人。有些与儿女分离的老人,又因退休失去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产生心理退缩。

四是压力太大。工作忙、压力大的人没精力交往,并会通过减少社交来自我保护。有时甚至同事间都懒得面谈,而用网络交流,这让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沟通,也忘记了该如何与人亲近、相处,难以建立内心和谐所必需的亲密关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据说“宅”久了心理会退化

合理“宅”有助于净化心灵

看外面的世界久了,人们需要内观自己。短期“宅”在家里,给心灵一个安全的“房间”,能很好地自我反省,调整身心,平复不良情绪。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其生存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为前提的。久“宅”者会丧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与思考力钝化,导致身心俱损。一项调查显示,“宅”生活让35%的人失去社交机会,并影响工作;使近两成人性格自闭,害怕与人接触。据韩国媒体报道,该国约10万名“宅族”青年无法适应社会交往,存在自闭倾向。还有多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宅族”难以从虚拟空间回归社会现实,长此以往会导致思想偏离真实社会,养成消极的思维模式和不良人格特征,甚至引发抑郁情绪或抑郁症。

美国作家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提醒“宅族”:笛卡尔在系统提出激进的怀疑观点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因此,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当面交谈,才能真切感受到对方一颦一笑背后的喜怒哀乐。要想走出“宅”生活,林春建议,首先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以免生物钟紊乱。其次要与社会保持互动,给自己一些时间接触外界,比如渐渐好朋友,共同分享生活中的乐趣和烦恼;出去走走,或许人行道上相遇时的一个微笑,都能让你爱上外面的世界。

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成长,对外界的天空拥有各种向往,因此,找到生活目标,才不会安于“宅”在家里。毕竟,世界那么大,还得去看看!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