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你了解心律失常吗

2016-10-09 11:14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副院长,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理事,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主要业绩:主持和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省部、厅局、校级及博士后基金科研项目7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30篇,翻译(英文)出版图书4种。

心理健康 你了解心律失常吗

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副院长,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理事,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主要业绩:主持和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省部、厅局、校级及博士后基金科研项目7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30篇,翻译(英文)出版图书4种。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内科杂症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心理健康 你了解心律失常吗

1.擅长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病,讲求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注重经方与时方的结合,博采众长,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学验俱丰,治疗效果显著,受到患者好评。

2.对于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耳鸣耳聋、自汗盗汗、抑郁恍惚、内伤发热等内科杂症的治疗,深得当代中医临床大家张珍玉先生、内科名家邵念方先生、岭南中医名家陈镜合先生的亲传,融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注重发挥中医优势,强调辩证辨病相参、临证医理互促,辨证明晰,用药平和,疗效颇佳。

1.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是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人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象钟摆一样"滴答""滴答",非常稳定地按照一定的节律跳动。如果心脏跳动的节律失去规则性,则称为心律失常。由于人们习惯了心脏有条不紊地跳动,因此,一般不会感觉到心脏的跳动,但一旦心脏的跳动失去了原有的规律,就会感到不舒服,有的感到"心脏忽然停顿一下,象乘电梯一样有一种坠落感",有的感到心脏突然猛烈冲击胸部,有的则觉得"心脏快跳到喉咙里了"。更多的是觉得胸口闷,心里很慌乱,这些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这是因为心律有很多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也不同。

2.心律失常有哪些常见症状

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心脏病人,少数类型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其临床表现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有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可无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如果有以上症状,应警惕自己患了心律失常,须及时到医院心血管专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心理健康 你了解心律失常吗

3.与心脏病有关的心律失常

通常认为,各种心脏病都可引起心律失常。发生心律失常的种类多少、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如何,常与心脏病的性质及其病情轻重有关。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较高,常表现出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病情较轻的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则较低,常表现为良性心律失常。下面介绍几种心脏病常见的心律失常。

(1)冠心病: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多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带、束支阻滞、各种类型的早搏(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短阵性室速等。

(2)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见有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3)高血压性心脏病:常因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等而引发心房颤动、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甚至短阵性室速等。恶性高血压常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4)先天性心脏病:常因疾病种类不同,心律失常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如房间隔缺损的病人,常有不完全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紫绀型先心病,常出现室性早搏。

(5)二尖瓣脱垂:病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室性早搏,其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和心房颤动,偶而可见房室传导阻滞等。

另外,有的病人的心脏内除了正常传导路以外,还有旁路传导,即预激综合征,这种病人常有心动过速发生。

4.抗心律失常治疗目的是什么

(1)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一个正常的心脏,有很好的代偿和调节能力,当心率增快到180次/分,仍能继续提高心排血量。当心率减慢至35次/分时,甚至30次/分时,亦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状态,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但如果心脏有病变,心脏功能不正常时,便失去了代偿和调节能力,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使血压下降及血液循环障碍。如果心房收缩功能失常,或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悸、胸闷、无力等症状。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电除颤、射频消融或安装起搏器等,纠正了心律失常,便可维持正常或接近于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

(2)减轻或消除症状:多数心律失常的病人有一定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力等症状,甚至因此而影响睡眼、工作、休息及日常生活。如果得到及时治疗,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有效的。

(3)预防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形式,在心脏病人中,发生猝死率最高的当属冠心病了,占心源性猝死率的80%。据统计,美国每年有30~6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脏病死亡人数的40%~50%。猝死的病例中,有80%~90%的病人死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室颤。其余10%~20%是缓慢型心律失常和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电活动,但听不到心音,多为心脏破裂造成的)。因此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对预防猝死起到一定的作用。

5.心律失常与猝死

猝死,通常指非预料中的天然死亡。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以及一些尽管有明确的心脏病史,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合并症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经抢救或来不及抢救而死亡者,均为猝死。现在一些心脏病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发病6小时内死亡为计算标准。根据经验,发生猝死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以1小时为限的话,则绝大多数属于心源性猝死,其病因主要为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巨大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Q-T延长综合征、冠心病等,以冠心病的猝死率为最高,约占总猝死病人的70%~90%。近年来研究证明,直接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原发性室颤。

6.心律失常病人应注意什么

(1)正确对待、心胸开阔:心律失常患者要心胸开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因为患了心律失常而忧心憧憧。尽管心律失常是一种病态,但一般心律失常的患者能够同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心律失常并非不能控制。

(2)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

(3)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患者宜适当地进行些锻炼,如养鱼、种花、散步、练太极拳、保健操、练气功等。只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极差的病人才应长期休息。

(4)随季节、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在气候变化大、季节交替的时候要采取措施,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

(5)注意安排合理饮食,戒烟、戒酒。

(6)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不要因为便秘而发生意外。

(7)定期到医院检查,复查有关项目,合理调整用药。

点击了解更多中医疾病、药膳调理,关注身体健康......

7.心律失常病人如何安排日常饮食

(1)规律的日常生活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2)保证充足的睡眠,饭后不宜立即就寝,因饭后迷走神经兴奋性高,抑制心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潜在的危险。

(3)戒烟、戒酒,饮食适量,不宜过饱。

(4)根据病情做适当的体育锻炼。

(5)情绪乐观,保持大便通畅。

8.心律失常为什么常发生于老年人

这和老年人心脏的"内忧外患"有关。引起老年人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内忧"是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这些病变几乎占了老年人心律失常原因的三分之二;"外患"则指老年人的急慢性肺部疾病如肺气肿、情绪变化如精神焦虑、过度兴奋与悲伤、全身感染和中毒、贫血、电解质紊乱、呕吐以及体液平衡失调,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利尿剂等。虽然这些"内外忧患"所致的心律失常在青年人也可见,但在老年人中出现的频率高得多。除上述"内忧外患"外,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基本原因还包括年龄增长、心肌纤维的老化、变性,窦房结冲动功能低下等。

9.老年人心律失常的治疗

关键在于对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也就是说心律失常究竟是"内忧"(心脏病)引起的,还是"外患"(非心脏病)引起的。对于"内忧"引起的,要积极"安内"治疗心脏病变;对于"外患"(非心脏病)引起的,通过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钾盐、停用某些药物等,心律失常随之消失。少数老年人由甲亢引起的心房颤动,往往会误诊为冠心病所致,如不控制甲亢,就难以控制心房颤动。这类心律失常的治疗还应注意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目前常用的药物众多。如能合理地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应当提醒的是,老年人心律失常的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观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己随意用药。这是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容易引起副反应(如奎尼丁易致晕厥);所以使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务必谨慎,尽量做到安全、有效,剂量不宜太大,服药过程需密切观察。

10.怎样识别危险性心律失常

顾名思义,危险性心律失常又称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或恶性心律失常,它是引发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动态心电图监测表明,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之前常出现心脏自律性或传导性异常。由这些改变而致的心律失常,往往是心脏猝死的先兆,故称之为危险性心律失常。

危险性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危险性室性早搏:对病理性室性早搏,临床一般按LOWN等提出的分级法,即分为五级:

0级:无室性早搏;

一级:偶有单发室性早搏(1次/分或<30次/小时);

二级:频发室性早搏(>1次/分或>30次/小时);

三级:多源性室性早搏;

四级:A、2个连发室性早搏;B、3个或以上连发室性早搏;

五级:伴有RONT现象的室性早搏。早搏的级数愈高则发生室性颤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通常应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内差异传导相鉴别。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时,由于心室率过快(>200次/分),可引起室颤动。

(3)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这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形式,是介于室速与室颤之间的一种类型。多见于缓慢性心律失常、低血钾症、奎尼丁晕厥、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其临床及心电图特点如下:呈反复短阵发作,虽时间不长但易晕厥;发作时心电图出现一系列增宽、多变的QRS波群,频率为每分钟160~280次,R-R间期不甚匀齐,QRS方向常突然转至相反方向,沿基线扭转;发作期多有Q-T新时期延长;发作前室性早搏常为频发性、多源性,并因Q-T间期延长,常有RONT现象;可自行终止,也可恶化为心室颤动。

(4)严重室内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发生房屋传导阻滞之前,可先出现室内双束支阻滞和三束支阻滞。严重室内传导阻滞有时比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更危险。希氏束分叉以下阻滞的特点为QRS增宽畸形,心室率每分钟28~40次,不稳定,症状重,常有晕厥,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猝死。

(5)Q-T间期延长综合征:此综合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Q-T间期延长;另一类是继发性Q-T间期延长,临床上后者较前者更常见。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根据窦房结功能不全的程度,可出现一系列有关的心律失常,其中较严重者是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又称慢-快综合征)。采用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一般可以确诊,必要时可进行窦房结功能的电生理检查。

由于危险性心律失常往往是致命性的,是心脏性猝死的先兆,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早期识别,一经发现就必须及时而恰当地紧急处理,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