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艾灸这种疗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很多人都会通过艾灸来治病的,但是,艾灸到底能不能给你带来健康和长寿呢,艾灸的注意事项又有哪些呢?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艾灸呢?接下来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艾灸是什么,艾灸其实就是古代的针灸疗法中的一种,也就是用艾炷熏炙身体一些穴位来治病。
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艾灸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
我们很多人都会认为,针和灸是一样的疗法,其实不是这样的哦。
虽然,针和灸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是,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特别是两者治疗的范围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是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的确有许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灸来自古老的中医针灸
艾炎,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中医总结具有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艾炎,用易燃的艾绒等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之气不能著人。”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人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这些中医精典书籍上都记载和论述,说明艾灸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试说艾灸补益的原理
艾灸之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艾灸的补益作用,一般原因有下面四点。
(1)调节阴阳
人体若阴阳平衡,身体则健康;若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
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试说艾灸补益的方法
艾灸补益,要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一是直接补益,如对肾俞、命门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补益肾阳的作用;一是间接补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强,使得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补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间接补益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艾灸补益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艾灸的补益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的。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改变。艾灸对人体内各种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灸天突、百会穴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足疗的好处 经常按摩双脚也能治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