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我国的一大瑰宝,中医不管是在调理身体方面,还是治疗疾病上,都有很好的作用。就拿中药来说,有时候身体上的一些疾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中药来解决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是如何神奇吧。
中医是非常神奇的,不仅有把脉、针灸、按摩、拔罐等,就连中药,也有它特有的作用,你难道不觉得非常的神奇吗?
为何那些药物配合到一起,就能祛除疾病呢?更神奇的是,有些疾病,仅凭是两两组合的一些药对,就有很好的效果。不妨随小编一起来看看那些药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吧!
“对药”又称作“药对”,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对药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中医学很早就重视研究“药对”的配伍之秘,如古代医家的《雷公药对》和现代医家的《施今墨对药》等,都是研究药对组成、使用法则以及药对学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的专著。
吃什么治病
1、止咳平喘:麻黄、杏仁
麻黄性温味辛,归肺、膀胱经,辛散外达,宣肺平喘;杏仁性温味苦归肺、大肠经,苦降下气,降气止咳平喘。二药伍用,一宣一降,一横一竖,宣降结合横竖贯通,使肺气通调,止咳平喘之力益彰。临床用炙麻黄3~5克,杏仁8~10克,对风寒、风热、饮邪等各种病邪所致实性咳喘,经辨证配伍后,均能取得良好疗效。
2、发散风寒:荆芥、防风
荆芥微温微辛,归肺、肝经,疏散风寒,发汗解表;防风微温微辛,归膀胱、肝、脾经,疏风解表,散寒止痛。二药皆微温而不燥,荆芥发汗力强,防风祛风力强,二者伍用,加强解表散寒之力,又无麻桂相配辛散力大、过汗之弊。临床对风寒外感患者,多用荆防而不用麻桂,因寒为阴邪损伤阳气,过汗则耗气伤阳,虽寒随汗解,但易致气、阳两虚,不利恢复。
3、健脾助运:黄芪、山药
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益气养精,补脾肺肾。二药配伍,健脾胃促运化,养胃阴固肾精,共奏益气生津、健脾补肾作用,同时又无壅滞、温燥、滋腻之弊。治疗小儿厌食症时,常用此对药,因小儿稚嫩之体,“脾常不足,肾常虚”,补虚时宜平补、调补,而禁用温补、峻补,加之厌食症病位在脾,更应慎用补药。
4、疏肝解郁:麦芽、川楝
生麦芽性平味甘,归脾、胃、肝经,消食健脾,疏肝解郁;川楝子性寒味苦,归肝、胃、小肠经,行气止痛,疏肝泻热。二药配伍,既行气又止痛,既调肝气又清肝热,且无破气、伤阴之弊,同时,麦楝同用,体现肝脾共治理念,践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生麦芽配川楝子实为疏肝解郁、肝脾同治之妙药,比单用柴胡效果好且无柴胡辛燥劫阴之弊,一般生麦芽用量在30~40克,川楝子用量6~10克。
5、理气通便:陈皮、杏仁
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杏仁性微温味苦,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二药合用,脾、肺、大肠共治,作用于水谷转化到糟粕形成的整个过程,既给予动力又给予润滑,且陈、杏开肺气的功效对通便更有巧妙之处。临床将陈杏配伍,用于各类便秘方中,效果显著。
6、化痰散瘀:橘叶、王不留行
橘叶性温味苦辛,归肝经,疏肝,行气,化痰,消肿,散毒;王不留行性平味苦,归肝、胃经,活血通经,下乳。二药伍用,气、血、痰共治,且有散结通络之效。临床用橘叶配王不留行,治疗各类乳腺疾病,疗效确切。
7、滋阴平肝:黄精、磁石
黄精性平味甘,归肺、脾、肾经,润肺滋阴,补脾益气;生磁石性寒味辛、咸,归肝、心、肾经,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二药配伍,滋肺、脾、肾之阴精,平心、肝、肾之阴火,调整阴阳。临床用黄精配生磁石,治疗阴虚肝旺之耳鸣、耳聋,疗效显著,一般黄精10~15克,生磁石30~40克。
8、祛风通络:蜈蚣、蕲蛇
蜈蚣性温味辛,归肝经,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蕲蛇性温味甘、咸,归肝经,祛风、活络、定惊、止痉。二药伍用,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强大,并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临床蜈蚣配蕲蛇,用于治疗顽固性风湿痹痛的方中,疗效非常满意。
9、化瘀消积:三棱、莪术
三棱性平味辛、苦,归肝、脾经,莪术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二药均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功效,其中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二药合用,加强了化瘀消积之力。临床用三棱配莪术治疗一切血瘀气滞癥瘕症,若属急证实证者,直接用三棱、莪术,无需补药佐制;若治慢性病或虚实夹杂之症,必以补药佐之,以期久服无弊。
10、祛风止痛止痒:蜂房、麻黄
蜂房性平味甘,入肝、胃经,质轻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止痒;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通毛窍,引邪外出。二药合用,蜂房得麻黄之辛温宣通,利于驱邪外出;麻黄得蜂房之走窜搜剔,利于由表入里温散邪气。临床应用蜂房配麻黄,治疗风湿痹证和出疹性皮肤瘙痒症,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