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是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重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所以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3)暑多挾湿
夏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挾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症状,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有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
湿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也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湿性重浊
“重”,就是沉重、重着的意思。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因于湿,首如裹”(《素问·生气通天论》),是说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故头晕而沉如束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布达受碍,故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又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侵淫流水等,都是湿性秽浊的病理反映。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其侵犯人体,最易损伤阳气。脾为阴土,是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性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证。
(3)湿性粘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邪的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病症状多粘腻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粘腻而不畅。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疹、湿痹、湿温病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位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多由湿邪下注所致。“伤于湿着,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上一篇:六淫中燥邪和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六淫中风邪和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