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 中医辩证治病的原理

2016-09-28 11:04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我们知道医学的分支有很多,最熟悉的莫过于中医和西医,他们的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都可以用来治病。那么对于中医治病你了解多少呢?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治病 中医辩证治病的原理

我们知道医学的分支有很多,最熟悉的莫过于中医和西医,他们的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都可以用来治病。那么对于中医治病你了解多少呢?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治病

辨证之首,注意主症

辨证之首,首先应抓其主症,因为主症是辨证的要点、治疗的重心。抓主症应从几方面着手。一是主症多在一般问讯病人何处不适时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既是病人希望你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常见疾病的主要问题,如胃痛、头痛;二是在证中找主症,如病人反映心烦、心慌、头晕、耳鸣、入睡难,显然失眠是其主症;三是病人不知道什么是主症,医者多费心思,尽量找出主症与主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中医治病 中医辩证治病的原理

辨证之性,注意兼症

辨证的意思是不但要辨别病的位置,同时还要辨别病的性质。这里说的辨别性质就是辨别病的虚实寒冷,而所谓的辨证之性,就是辨别是主要的,同时还要看症状的性质。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之,谓之虚寒。

当然,辨疾病之性,也可辨舌苔和脉象。如脉沉迟无力,其沉主里,其迟主寒,无力主虚,合而辨之,谓里虚寒证。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有主症与兼症病性不一致或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医者仔细琢磨,既要主兼分明,真伪分明,又要辨清病位与病性。

辨证中证,注意联系

如果肠胃发生不适之后,出现寒凝气滞的症状,同时还出现了五更腹泻的症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新病,这是一种实证,还有一种是旧病,实为虚证。一在上腹,一在下腹;一以温散,一以温补。故选方既选良附丸主治胃痛,又选四神丸兼顾泄泻。待胃脘痛愈,又在主选四神丸的基础上合理中汤治疗五更泻。故辨证之中,一定要注意证中之证。只有掌握好两个证型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

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

所谓证外之证,是指临床表现中有两个系统以上的疾病证候群。如内科证候、妇科证候、五官科证候同时并存。怎么辨?其辨证原则是在先治某一系统疾病的证候时,一定要兼顾其他疾病的证候,尤其是在主辨证候与兼顾证候病性不一致或相反时,更要注意其错杂、繁杂的特点。如胃脘为虚寒、肠道为湿热、咽喉为实火,在多证并存、证外有证的情况下,一定要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辨静态之证,注意守法

静态之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表现为恒态时期,或为气虚,或为血寒,或为肝经湿热……此期病位、病性已定,一旦辨证准确,疗效可以,就效不更方,可守法守方。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