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理论只讲了心脏有形的、物质的一面,回避了它无形的、功能的一面,这背离了解剖与功能不能相分离的基本逻辑。
●“心主神明”观不但表明了心脏的重要作用是供血,而且概括了心脏在思维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比现代医学理论中只谈心脏有供血功能更准确,更完整,更有价值。
“心主神明”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观点,它和由它所派生出来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如“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等,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汉语中人们一直坚持着“用心想事”的说法,诸如此类的说法很多,如“心想事成”、“用心学习”、“费心帮帮忙”等。不用过多解释,它们的语义都很清楚,每个中国人都不会产生误解。可是这样的说法却遭到现代医学理论的驳斥,因为思考问题是大脑的事情,怎么能说用心想事呢?
中医“心主血脉”的观点告诉我们:中医、西医所讲述的心脏是同一套为机体供血的组织结构,只是现代医学的理论只讲了它的有形的、物质的一面,回避了它无形的、功能的一面,这就背离了解剖与功能不能相分离的基本逻辑。
思考时心比脑要累
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脑组织在加工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消耗能量虽然很小,但不等于完全不消耗。随着在同一时间内进出大脑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脑组织就要求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否则大脑的缺血状态会造成脑组织缺氧,使大量的信息加工过程出现混乱。
人们都有头脑清楚和不清楚的体验,这些都是与脑组织的供血状态有关。我们在思考重大问题时还需要环境完全安静,以排除各种干扰,紧急时还要全身停止一切活动,“静静地思考”。人们甚至会说:“别说话,让我想一想。”这些都清楚地表明思考问题时,任何小动作,任何声音的干扰都有可能因为分散了能量的供应,使得思维迟钝或混乱。总之,脑组织的精准思考需要充分的血氧供应。
对脑组织的供血正是由心脏完成的,在任何时候脑组织都享有优先供血的特权。而且没有任何其他的组织、器官可以代替心脏的供血作用。
由于像脑组织这样对缺血十分敏感的组织存在,要求心脏的供血必须充分而及时。越是绞尽脑汁地思考,越是要求心脏不停地、更充分地供血。通常思考问题时多取坐位或站位的姿势,肌体为了保证脑组织的供血,特别对全身的血液分配进行了特殊安排,以集中保证脑组织的供血,而心脏为了脑组织的供血也必须竭尽全力。
于是形成了这样的情形:心脏在没有其他组织帮助的情况下,例如,没有骨骼肌肉组织的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的条件下,没有冠脉高度扩张的条件下,单独完成向脑组织集中供血的任务(体育运动是锻炼心脏,是养心的活动,是因为心脏有骨骼肌的挤压作用的帮助,加速了血液的回心过程,而且心脏的冠状动脉高度扩张,增加了心肌的血液供应)。而且是从下向上地把100~200ml的血量急速送到脑组织。就是说,把如此容量的血液要以100~150cm/s的高速度向上输送,每搏都是如此,持续到思考结束,或持续到无法继续思考的时候。心脏这样高速度、高动力的射血足以把搏出的血从手术台喷上手术室的天花板。
由此我们会理解到心脏在脑组织思考问题时所承担的力学负荷,而且只要思考在进行,这样的负荷就丝毫不能减少,每一搏都要满足大脑的需求。也就是说,脑组织思考问题时,心脏的劳累程度远远大于脑组织本身。
脑病根源在心
从中我们是否能够概括出这样的场景:脑组织在思考问题时主要依靠心脏的努力工作,最劳累的是心脏,心脏的过劳足以形成心肌组织的损伤,而脑组织在此过程中只是充分利用心脏供给的氧气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加工,除去长时间的心源性缺血可以造成脑组织坏死以外,脑组织本身在工作中似乎并没有过多地受到损伤的机会。而且,一般情况下在脑组织发生坏死以前,心脏早已经开始缺血坏死了。
可能有人会说,只要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各种信息是在脑组织中完成的,只要决定人体活动的一切指令都是由大脑发出的,就应该认定脑组织是思考问题的器官,而不是心脏。心脏只是供血的器官。
医学讨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人体的健康问题,是看哪个脏器可能会发生疾病,什么脏器可能有潜在的发病的可能,那么,在思考问题时最有可能发病的器官当然是心脏了,而不是脑组织。所以,“心主神明”一说只是这个复杂生理过程的简化的表述,是因果关系的高度概括。当我们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是考虑大脑不努力,还是考虑心脏收缩力减弱呢?答案当然是后者。
事实也是如此,在心血管疾病的专业著作中已有明确论断:60%以上的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是心脏,虽然病变显示在脑组织,但其根源还在于心脏。如果用“心主神明”来说明这一现象,就能理解为什么心肌缺血的发生几率远远大于脑组织发生问题的几率;思考和/或心理问题引发心脏异常的情况也远远大于其他原因形成的心肌缺血的几率。一般来讲,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患冠心病的几率远远大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而且体力劳动的人在高度精神压力下得冠心病的几率也会明显增加。
心参与了心理状态的管理
许多事实证明,心脏在思考过程中,在形成各种心理的活动中,都充当着决定性的角色。青年人思维敏捷,善于思考,也勤于思考,是因为心脏射血力强;老年人思维迟钝,也缺少适应能力,显得“固执”,可能是因为心脏的射血力弱的原因,这些都与心脏供血的能力有关。清晨头脑清楚,思维活跃;傍晚思维容易混乱,头脑不清。也是与心脏的劳累程度和休息状态有关。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除了大脑以外,可能还有其他脏器通过“情志”的方式干扰着脑组织的理智决定。但是可以肯定,所有脏器间的功能关系,所有其他脏器的正常活动都是以心脏供血为物质基础的。这一点虽然很难通过仪器测量、化验数据得到证明,但是我们每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大怒之后,肝区不适;大悲之后,特别是持续痛哭流涕之后,有呼吸困难的感觉;极度惊吓之后,有大小便失禁的现象,都与心脏对这些脏器的供血有关。
所以,脏器的功能之一是产生相应的情绪、心情,表明各个器官对于供血的需求,即通过情绪的变化表达了脏器功能状态。而各个器官对于供血的需求都要求心脏有充分的供血能力。“心主神明”不但表明了心脏的重要作用是供血,而且还表明了心脏要与不同脏器一起共同产生人的各种心理、心情,用来确保各个脏器的功能。就这样,在人体内部完成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转化。
如上所述,所有与心理、心情、心态或心境有关的问题都与心脏的健康状态有关,反过来说,这些方面的情况可能都会影响心脏的健康情况。中医所讲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中,除“喜”字外,都用“心”字作为偏旁部首,表明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造字的年代就已经明白心脏参与了心理状态、心情变化的管理和走向。
“心主神明”说
比“脑主神明”说更科学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倾向性,有目的性,有不同的理智和感情问题在其中,它们极大地帮助人们趋利避害,这就需要调动大脑和其他脏器共同完成任务,为此心脏就要付出最大的代价。
说到这里,事实上我们已经涉及到了多种心脏病的病因问题了。中医理论用“心主神明”概括了心脏在思维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这才有“心为君主之官”之说。这样看来,比起现代医学理论中只谈心脏有供血功能而言,恐怕还是“心主神明”的描述更准确,更完整,更有价值。至少我们现在可以理解“心主神明”比“脑主神明”更科学。还是中国话“用心想事”的说法更简练、更准确。
上一篇:梅花针配合拔罐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肾病综合征诊疗技术: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