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_石膏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

2016-09-04 22:44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中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那么你知道中药石膏吗?石膏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石膏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随康网小编来了解一下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_石膏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

中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那么你知道中药石膏吗?石膏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石膏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随康网小编来了解一下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中药石膏的功效与作用_石膏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

石膏的简介

【異名】細石、細理石(《別錄》),軟石膏(《本草衍義補遺》),寒水石(《綱目》),白虎(《藥品化義》)。

【來源】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的礦石。

【礦物形態】石膏

單斜晶系。晶體常作板狀,集合體常呈緻密粒狀、纖維狀或葉片狀。彩色通常為白色,結晶體無色透明,當成分不純時可呈現灰色、肉紅色、蜜黃色或黑色等。條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澤或珍珠狀光澤,纖維狀者呈絹絲光澤。片狀解理顯著。斷口貝狀至多片狀。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撓性。

常產於海灣鹽湖和內陸湖泊形成的沉積岩中。

【攫取】一般於冬季採挖,挖出後,去淨泥土及雜石。

【藥材】為長塊狀或不規則形纖維狀的結晶集合體,大小不-。全體白色至灰白色。大塊者上下二面平坦,無光澤及紋理。體重質松,易分成小塊,縱斷面具纖維狀紋理,並有絹絲樣光澤。無臭,味淡。以塊大色白、質松、纖維狀、無雜石者為佳。燒之,染火焰為淡紅黃色,能熔成白色磁狀的鹼性小球。燒至120℃時失去部分結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狀或塊狀的鍛石膏。

產湖北、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廣西、廣東、雲南、新疆等地。

【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其中CaO為32.5%、SO2為46.6%、H2O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機物、硫化物等雜質混入。據北京醫學院分析,除硫酸鈣外,尚夾雜微量的Fe++及Mg++。

鍛石膏為無水硫酸鈣(CaSO4)。

【炮製】生石膏:去淨雜石,洗淨泥土,打碎成小塊。鍛石膏:取淨石膏塊,置坩堝內,在無煙爐火中鍛至酥松狀,取出,放涼,碾碎。

1《雷公炮炙論》:"凡使石膏,須石臼中搗成粉,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澄,曬,研用。"

2《綱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寒,火鍛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3《藥品化義》:"石膏,略鍛帶生用,多鍛則體膩性斂。"

【性味】辛甘,寒。

1《本經》:"味辛,微寒。"

2《別錄》:"甘,大寒,無毒。"

3《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性寒,味淡。"

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生用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鍛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1《本經》:"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乳,金瘡。"

2《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

3《藥性論》:"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治唇口乾焦。和蔥煎茶去頭痛."

4《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5《珍珠囊》:"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

6《用藥心法》:"胃經大寒藥,潤肺除熱,發散陰邪,緩脾益氣。"

7《本草衍義補遺》:"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8楊士瀛:"鍛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

9《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十《長沙藥解》:"清心肺,治煩躁,洩鬱熱,止燥渴,治熱狂,火嗽,收熱汗,消熱痰,住鼻衄,調口瘡,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癰,解火灼,療金瘡。"

十《本草再新》:"治頭痛發熱,目昏長翳,牙痛,殺蟲,利小便。"

石膏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或入丸、散。外用:鍛研撒或調敷。

石膏的禁忌注意

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熱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雞子為之使。惡莽草、馬目毒公。"

2《藥性論》:"惡巴豆。畏鐵。"

3《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

石膏的选方

1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遣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熱,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白虎湯)

2治溫病初得,其脈浮而有力,身體壯熱,並治感冒初起,身不惡寒而心中發熱者:生石膏二兩(軋細),生粳米二兩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爛熱,約可得清汁兩大碗,乘熱盡量飲之,使週身皆汗出,病無不愈者,若陽明腑熱巳實,不必乘熱頓飲之,徐徐溫飲下,以消其熱可也。(《醫學衷中參西錄》石膏粳米湯)

3治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匕,漿水調下。(《傷寒總病論》)

4治太陰溫病,不可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斑者:石膏一兩,知母四錢,生甘草三錢,元參三錢,犀龜二錢,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鐘,夜一服。(《溫病條辨》化斑湯)

5治發汗後,不可行桂枝湯,仟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治痰熱而喘,痰湧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為細末。煎人參湯,調下三錢,食後服。(《素問病機保命集》雙玉散)

7治熱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殘生薑汁、蜜調下。(《普濟方》石膏散)

8治骨蒸唇乾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石膏六兩(碎,綿裹),大烏梅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飲之。(《外台》)

9治風邪癲癇,口乾舌焦,心煩頭痛,暴熱悶亂: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盞,煮石膏,取二大盞,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蔥白二莖,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熱,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聖惠方》石膏粥)

十治偏正頭疼,連睛疼: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用溫酒或茶清調服。(《奇效良方》石膏鼠粘子散)

⑾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瘡,咽嗌腫痛:寒水石(鍛)三兩,辰砂三錢半(別研),生腦子半字。上為末,以少許摻患處,咽津,日夜數次用。(《三因方》龍石散)

⑿治喉風:石膏一兩,知母三錢,甘草一錢,元參五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喉科秘訣》石膏湯)

⒀治胃火牙疼:好軟石膏一兩,火鍛。淡酒淬過,為末,入防風、荊芥、細辛、白芷五分,為末,日用揩牙。(《保壽堂經驗方》)

⒁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錢,豬肝一片,薄批,摻藥在上,纏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明目方》)

⒂治小兒傷熱吐瀉黃瘦:寒水石、石膏各半兩,甘草(生)一錢。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一錢,食後,溫湯調下。(《小兒藥證直訣》玉露散)

⒃治筋骨疼痛,因風熱者:石膏三錢,飛羅面七錢。為末,水和,鍛紅,冷定,滾酒化服,被蓋取汗,連服三日。(《衛生雜興》)

⒄治諸金刃所傷,血出不止:石膏、檳榔、黃連(去須)各一兩,黃柏半兩。上為細末,隨多少摻敷瘡上,血定,便入水不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⒅治湯火爛瘡:石膏搗末以敷之。(《肘後方》)

⒆治乳癰:石膏不以多少,鍛通赤,取於地上,碗覆出火毒,細研。每服三錢,溫酒下,添酒盡醉,睡覺再進一服。(《仁齋直指方》一醉膏)

⒇治療瘡漬破,能搜膿清熱生肌:石膏(鍛)九錢,黃靈藥一錢。共研極細末,瓷瓶收貯。每用少許,撒於患處。(《醫宗金鑒》九一丹)

(21)治痔漏:鍛石膏一斤,冰片五克,共為細末,外敷患處。(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拓展阅读:石膏的臨床套用

1治療燒傷用石膏粉處理燒傷創面,能很快結痂,減少分泌物滲出,防止感染,促進創面癒合;同時可以免除燒傷患者的換藥痛苦。用法:先將創面清洗乾淨,拭去污物,剪開水泡,除掉腐皮,再用2~4密普魯卡因溶液塗布創面,然後將炒過的石膏粉裝入紗布袋內均勻地撒佈於創面上(可撒得厚些)。經1~2小時後,石膏粉干固;如創面分泌物較多,可繼續撒布。一般在12~24小時後即可形成石膏痂片。痂片干固後不宣過早剝去,以免引起劇痛、出血及感染。一般Ⅱ°燒傷經3~7天癡片即可脫落。如癡皮過硬且感痛癢時,可塗2%普魯卡因油或青黴素軟膏(事先作過敏試驗)。如痂下感染,應將痂片除去,清洗乾淨後再撒上石膏粉或同時塗以青黴素軟膏。上述方法觀察36例:其中Ⅰ°燙傷26例,Ⅱ、Ⅲ°混合燙傷11例;燒傷面積在10%以下者17例,11~20%者12例,21~30%者4例,31~40%者2例,90%者1例。結果除1例小兒因合併麻疹、肺炎,1例小兒因燒傷面積在90%左右、入院時即出現嚴重中毒現象而死亡外,其餘均獲治癒。但此項治療方法尚存在如下問題:一冬天或天冷時常難以施行;二石膏癡皮干固後患者常有難忍的痛癢感;三Ⅲ°燙傷,石膏痂片僅可作為人工痂皮,暫時保護創面,尚不能代替早期的植皮。此外,如將石膏粉用桐油或花生油調製成膏,外敷患處,對促進創面癒合亦有較好的效果。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