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感染后的处理方法

2016-09-04 23:51 出处:网络 编辑:@养生网
针灸是保健养生,减肥美容,防病治病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会引发感染,尤其炎热的夏季更容易感染,那么针灸感染该如何预防呢?在针灸之后又应该如何护理呢?这里中医专家为您一一解答。

中医针灸感染后的处理方法

针灸是保健养生,减肥美容,防病治病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会引发感染,尤其炎热的夏季更容易感染,那么针灸感染该如何预防呢?在针灸之后又应该如何护理呢?这里中医专家为您一一解答。

【预防方法】

一、严格消毒消毒包括针具、患者穴区和医者双手。

其中针具消毒是重要一关,特别在针刺治疗乙型肝炎等一些传染性强的病症患者之后,针具应作特别消毒,在有感染病灶的部位,避免针刺。

其次是要重视对毫针及注射器以外的针灸用具的消毒,如三棱针、皮肤针及火罐等。患者穴区,应根据部位、针灸的方式的不同,准确把握消毒的严格程度,如耳穴、足部的穴位(易污染)应比其它的穴位更重视消毒;穴位注射、穴位埋针(包括穴位埋植)应比一般针刺更注意消毒。

另外,从微生物学的观点看,肌肤的化脓性感染以葡萄球菌多见,致病的葡萄球菌广泛的分布于自然界,在人体的皮肤可生存较久,常隐蔽在毛囊、汗腺及皮脂内。葡萄球菌的最宜温度是37℃,在夏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快,汗腺分泌多,就为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夏季的针眼感染更加多见。所以,消毒还应重视气候因素,夏季应消毒严格一些。总之,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一次性消毒针灸针各医者针刺时带无菌手套

针刺部位,在2h内不要用生水洗涤。去针后,如针孔较大或有出血现象,应该用消毒棉球揉压,使其止血及闭合。

特别要指出的是杜绝隔衣进针,否则极易发生感染。如某一32岁男性患者,因咳嗽2周就诊。穴取肺俞、阿是(背部)、合谷、外关、丰隆等穴,均用泻法。期间因气候寒冷,肺俞、阿是两穴予隔衣进针,第4天患者自觉背部针刺处痒痛,并有粟粒大小的皮肤隆起,但未予介意。1周后局部疼痛加剧,遂发现针孔周围明显红肿,直径约3cm左右。

二、术后做好护理

穴位注射和穴位结扎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将所用治疗药液,预先进行了解,不要使用失效或变质的药物。穴位结扎时,不要让肠线线头露出表皮,要求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术后护理。

三、避免在有感染的部位进行针灸治疗。

针具没有进行认真的消毒,术者的手直接接触针身,针刺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这都有可能使针眼感染。尤其是锋钩针、园利针、火针,因为针粗,治疗时局部损伤较大,就更易引起针眼感染。如果使用园利针、锋钩针、火针等较粗的针,或相关容易感染的患者,应用25%碘酒涂在穴位上,待完全干后用75%酒精拭去碘酒,酒精干后可开始针刺,针后要求在24h内患处不应着水。

四、施灸是的注意事项

施灸法时,宜避免烫伤,特别是在局部皮肤感觉较迟钝时或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在进行着肤灸时,要注意对灸伤的护理。糖尿病人严禁化脓灸。

【处理方法】

一、局部化脓性感染的处理宜嘱病人患部休息少动,以减少疼痛及炎症扩散,抬高肢体,促进回流,减轻肿胀。不要挤压患部。可外敷鱼石脂软膏或咬头膏等,适当应用消炎止痛、清热解毒的中西药物,配合理疗热敷等以促进吸收,一旦脓肿成熟,应立即切开引流排脓,并可辅以去腐生肌之中药。

二、全身化脓性感染的处理选择抗菌谱广的抗菌药物,或两种抗菌素联用,剂量宜大,疗程应长。并可加用清热解毒、养阴凉血的中药。患者须卧床休息,充分补充热量、水分和蛋白质,纠正电解质代谢失调和酸中毒,必要时输入新鲜血液。高热用物理或药物降温。病情严重者,考虑用冬眠疗法或激素。

三、气性坏疽的处理本病症急势猛,诊断一经确定,应作紧急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要配合抗生素疗法和全身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及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有条件时,可用高压氧仓疗法,一般能保留患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四、破伤风感染的处理一旦发现,即转外科救治,包括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及大剂量抗菌素,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等。/zl/转载请保留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