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内黏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不包括原发于胃内的各种肉瘤及发生于胃外侵犯或转移来的各种肿瘤。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60岁,男女之比为2∶1。
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幽门区和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根据临床表现,胃癌当归属中医学“反胃”、“噎膈”、“积聚”、“胃脘痛”、“呕血”、“便血”等病症范畴。
病因分析
中医学认识
本病的发生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入侵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失常可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过食生冷,伤败脾胃之阳气。
2.情志失调可使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胃之受纳与腐熟水谷功能失常。
3.正气内虚,有胃痛、痞满等病症者,久治未愈,正气亏虚,痰淤互结而致本病;或因年老体虚及其他疾病久治不愈,脾胃虚弱,复因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等因素,使痰淤互结为患,而致本病。
4.初期痰气交阻、痰湿凝滞为患,以标实为主;久病则本虚标实,本虚以胃阴亏虚、脾胃虚寒和气血两虚为主,标实则以痰淤互结多见。
现代医学认识
胃癌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的调查研究认为胃癌与下列因素有关。
与食物有关。食物加工储藏、烹饪不当时可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长期食用高盐及腌制食品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致癌物质直接作用于胃黏膜,引发胃癌。
与土壤、水源有关。土壤、水源中的有机物或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与胃癌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zl/转载请保留
与吸烟有关。有关资料表明,吸烟者胃癌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吸烟会降低人体内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的水平,而这两者是机体有抗癌作用的保护剂;另外,吸烟者常会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两点都是引发胃癌的关键。
主要症状
胃癌起病多隐匿。早期胃癌70%以上可毫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的上腹不适、纳差、疲倦等,局部可无体征,常误诊为慢性胃炎,直至癌肿发展至中晚期,才相继出现下述症状表现。
全身症状。因肿瘤细胞增殖而发生的能量消耗与代谢障碍,导致抵抗力低下、营养不良等,表现为乏力、食欲缺乏、恶心、消瘦、贫血、水肿、发热、便秘、皮肤干燥和毛发脱落等。
上腹痛、出血。胃黏膜溃烂而引起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胃癌疼痛常与进食无明确关系或进食后加重;类似消化性溃疡的疼痛,进食或服抗酸药可缓解,维持较长时间后疼痛会持续加重;癌肿出血时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呕血或黑便,5%的病人出现大出血,甚至有因出血或胃穿孔等急腹症而首次就医者。
上腹饱胀。由于胃充盈不良而引起的饱胀感、沉重感,以及无味、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胃癌位于贲门附近可侵犯食管,引起呃逆、吞咽困难,位于幽门附近可引起幽门梗阻。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肝胃不和。胃脘胀闷疼痛,窜及两胁,或可触及肿块,情绪抑郁,疼痛与情绪相关,嗳气,吞酸,呃逆,不欲食。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法:疏肝和胃,抗癌止痛。
痰湿凝结。脘腹痞闷胀痛,恶心欲呕或呕吐痰涎,不欲食,或进食不畅,甚至反食夹有多量黏液,口淡不欲饮,头晕身重,便溏,面黄虚肿。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或缓或细缓。治法:化痰散结,和胃抗癌。
淤阻胃络。胃脘刺痛或如刀割,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可及肿块质硬,呕血,黑便,口唇爪甲紫暗,面色黧黑。舌紫暗或见淤斑、淤点,脉细涩或涩。治法:活血化淤,抗癌止痛。
湿热淤毒。胃脘刺痛,痛处固定,灼热反胃,食后痛重,脘腹拒按,心下痞块,呕血黑便,肌肤甲错,或食入即吐。舌质暗紫或有淤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祛淤。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按就温,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面色苍白,肢冷神疲,便溏水肿。舌淡而胖,苔白滑润,脉沉缓。治法:温中散寒,健脾抗癌。
气血两虚。胃癌晚期,除可见胃脘疼痛、肿块坚硬、恶心呕吐等症外,还可见严重消瘦、神疲倦怠、肌肤枯燥甲错以及大量呕血、便血,甚至腹水等症。治法:补益气血,扶正抗癌。
如何防范手癣?: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