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主要是指在立春过后气候虽然在逐渐转暖,但气温还是比较低,早晚温差较大。体质较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如果把衣服减得太快,很可能会因遭受风寒而引发感冒等疾病。
春天到来后气温总体上开始回升,但天气也会忽冷忽热,出于保暖御寒的需要,人们仍然需要“捂一捂”。
人们在“春捂”时应该重点注意几个部位:背心、肚子、双脚、膝盖和腰部。背心与心肺相通,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 入人体,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老年人和儿童在出门时可以穿件背心马甲,或者套件毛背心,以防背心受寒。
膝主筋,多“捂”膝盖可以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增强腿部运动能力。“春捂”应该注意腰腹和膝盖的保暖,必要时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中医理论有“寒从脚起”一说,因早春时地面温度较低,双脚接触时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经常搓脚和按摩脚掌心、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都能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女性更要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切忌“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女性朋友必须懂得痛经是个长期伴随左右的问题,需要每次经期和日常生活中呵护身体,方能为以后的健康体魄打好基础。
春“捂”四原则
“捂”对时间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配图)
“捂”对温度
“捂”会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首先看温度。
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有时日最高气温超过22℃,虽然不能像夏季那样只穿单衣 ,但也不能连棉衣也不脱地捂着。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也可能热伤风而患上感冒。
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捂”对地方
春季穿着应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
“捂”对年龄
老人们都知道要春捂,但专家提醒,春捂要适度。
老人怎样春捂,可依据气温来决定。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日夜温差大于8℃时要春捂,而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此外,冷空气到来之前24至48小时是春捂的最佳时机。因冷空气到来会使气温大幅降低,感冒发病率明显上升,提前几天春捂可以及时抵御低温侵袭。但要注意的是,冷空 气过去后,气温逐渐回升了,也别急着减衣,至少再捂7天,体质虚弱或高龄老人则应捂14天再减衣。
说“春捂“好,贵在讲究适度。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那句老话,“要想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这便是度。如果孩子整天处于衣被过厚,保暖过度的情况下,得不到锻炼,就会影响身体耐受力的形成,抗寒能力下降,不能适应天气变化,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上一篇:西红柿特殊功效抗癌又养颜
春季嘴唇干燥支招教你防止:下一篇